第一卷 第58章 铁证如山(2 / 3)

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纸上谈兵,谁都可以。”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材料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姓孙。“你们的气动和飞控玩得再花,飞机终究是造出来的。J-XX的设计,对机体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你说第一步用铝合金,但关键的承力部件呢?比如翼盒、主梁。用铝合金,重量根本下不来。用复合材料,王院士自己都说技术不成熟,你拿什么造?”

    这个问题,同样现实而残酷。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看向了团队里的王振。

    王振,王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他一言不发地拎着一个沉重的黑色箱子走上台。

    “啪嗒”一声,箱子打开。

    里面不是文件,也不是模型。而是一截泛着碳黑色光泽的,形状复杂的部件。看截面,是典型的飞机翼梁结构。

    “孙所长。”王振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像是熬了无数个通宵。“这是我们实验室上个月刚完成的,J-XX的1/2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主翼梁。我们用了国产的T300级碳纤维,改进了树脂配方和热压罐成型工艺。”

    他从箱子里拿出另一份文件,拍在桌上。

    “这是它的静力测试报告。我们把它加载到了设计载荷的150%,才出现屈服。它比同等强度的钛合金结构,减重百分之二十二。王院士说技术不成熟,是说我们还无法大规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生产它。但是,为一两架验证机,不计成本地造出几个关键部件,我们能做到。”

    实物,测试报告。

    铁证如山。

    孙所长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终坐了下去,没再说话。

    质疑并未就此停止。

    “航电呢?”一位来自空军装备部的校官站了起来。“杜宇泽同志,你的方案里,飞控、火控、雷达,全都是下一代的新东西。要把这么多全新的、不兼容的系统整合到一起,这个工作量,不亚于重新研制一架飞机。你们的飞控软件,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流吗?我们可没有现成的‘数据总线’给你们用。”

    这是系统整合的难题。一架现代战机,最难的不是造壳子,而是把无数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整体。

    这次,站起来的是沈青云。

    他显得有些紧张,但还是走到了投影仪前,换了一盘录像带。

    “报告首长。关于系统整合,我们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屏幕亮起。

    画面不再是飞机,而是一个地面实验室。一台巨大的机柜旁,无数电缆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操作台。一个屏幕上,是雷达信号的回波图。另一个屏幕上,是模拟的飞行姿态仪。

    “这是我们303厂的航电综合实验室。左边,是我们从兄弟单位借来的,下一代相控阵雷达的原理样机。右边,是林总师团队开发的飞控计算机。中间,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转换协议和数据总线。”

    沈青云按下了播放键。

    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几个移动的光点。同时,飞控计算机的屏幕上,代表火控解算的数据飞速刷新,并且自动生成了攻击航线。

    “我们用软件,搭建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