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北方并非没有能人,他们的文章以务实为主。”
“奈何阅卷的不喜欢务实,因为大部分的阅卷官员,都是来自南方。”
“他们的文章,重视词藻,其实也说不上偏私,只是标准不一样。”
“要把南北标准变成一样,又不好处理,因为南人的文章确实写得更好,这样南人就会认为不公平,而要大闹。”
杨士奇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都说了出来。
朱允熥听完了,连连点头。
大明很大,东西南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他们又喜欢,抱团取暖。
每个地方的,都是不一样。
要把这些调和起来,还没那么容易。
朱允熥问道:“南北分榜如何?”
“南北分榜?”
杨士奇听着心里在想:“也要有个分开的理由,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北人觉得殿下看不起他们,南人也会觉得殿下看不起他们,才做了这个分榜,有一种两边不讨好的感觉。”
这样听起来,又确实是个问题。
朱允熥说道:“唯有让他们闹起来,才有条件提出分榜。”
那些读书人,真不好安排。
让他们不满意了,他们还会发动整个读书人的群体,到处搞事闹事,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抹黑。
比如秦始皇的名声,差不多就是被他们抹黑,还有未来的雍正,其实没有那么不堪。
但是和读书人的群体不对头,就会被他们喷了再抹黑。
能够传到后世的历史典籍,全部是读书人写的,也只有他们,才有如此资格。
朱允熥觉得自己做得太过了,早晚也会被他们写成昏君。
杨士奇说道:“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不破不立,只要有人将其打破,才能重新立起其他规矩。”
即使他是南方文官,但也是如此认为的。
朱允熥沉默了。
要把这个科举做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要做的实在太多了。
杨士奇似乎明白,朱允熥现在心里怎么想,道:“如果想达到殿下想要的目的,真的只能让他们大闹一场。”
“一来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南北分榜,二来表明殿下重视科举,能在一定程度上,拉拢南方的官员,再把南方官员那些打算打破。”
朱允熥听了眼前一亮!
现在他的劣势,还在南方官员上面。
确实可以操作一下,让那些官员觉得自己在向他们示好。
再等到把事情闹大了,就能把这一份示好收回来,而朱允熥一直没有做错,所有的错都是他们犯的。
闹大起来了,朱允熥没办法,只能把南北分榜顺势提出来。
想法是很好的,但朱允熥也有顾虑,道:“万一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如何?这件事应该很不好做。”
杨士奇说道:“宝钞和丝绸布帛闹得那么大,殿下也做了!”
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