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哪位呀?”电话那头传来少女清脆的声音。
“蔓蔓,是我,陈默。”
“呀,小默哥!”陆蔓蔓有些惊讶,“你找我爸还是我哥?他们可都不在家哦。”
“找你。”陈默回答得干脆利落,“我听人说,你画画很好?”
一提到自己的爱好,陆蔓蔓的声音立刻扬了起来,带着几分自豪:“那是!思源哥说,我画的画都能拿出去卖了!”
“会画服装吗?就是能把衣服的样式、细节比较准确地画在纸上那种。”陈默问得非常直接,切入主题。
“会啊!”陆蔓蔓立刻回答,“我经常自己画样子,还自己设计过几条小裙子,找裁缝做出来,同学都说好看!就我哥,老说我不务正业……”
说到后面,语气里带上了点小抱怨。
陈默心中一松,找到了!他要的就是这个!
有美术功底,对服装有兴趣,这就足够了。
他不需要现在就去寻找什么设计师,现阶段,一个有一定审美、能准确“抄款”的画图员正是最实用的选择。
“太好了!”陈默语气中带着赞许,“蔓蔓,过段时间我有点事想请你帮忙。回头我跟二叔说一声,你跟我出去一趟,帮我画点东西,怎么样?”
陆蔓蔓在电话那头明显愣住了。
她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表哥还不算很熟悉,但听他语气认真,而且竟然是肯定并需要她的特长,这让一直被家人说“瞎鼓捣”的她顿时生出一种被重视的惊喜感。
“帮忙?画东西?没问题呀!”陆蔓蔓爽快地答应下来。
挂断电话,陈默心里踏实了不少。
南下“抄款”的计划,最关键的一环,能准确捕捉流行式样。
不过现在还不用南下,暂时他准备让成星海邮寄来几件新款,先照着这个做。
最近钱花如流水,这个年头又没有专利一说,先搞出来一批成品,回拢一下资金在说。
红卫厂复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红卫服装厂大门再次敞开。
没有鞭炮,没有仪式,只有陈默和李向东,以及最早到的几名女工。
车间里二十台老式缝纫机已经被擦拭得干干净净,静静地等待着重新焕发生机。
复工的第一步,是确定面料。
尤其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既要考虑成本,又要兼顾时下的接受度和舒适性。
他带着李向东清点了厂里剩余的库存,又跑了几家关系户,最终选定了三款布料作为初期的生产主力:
第一个种,纯棉布:这是最经典、最大众化的选择。
透气、吸汗、亲肤,是做夏季衬衫、短裤、裙子的基础材料。
虽然容易起皱,但在80年代初,结实耐穿、舒适度高是首要考量。
陈默计划用不同花色的棉布来做一些翻领衬衫,百褶裙和直筒裤。
第二种,棉麻混纺布:这种布料兼具了棉的舒适和麻的挺括、透气,带有一种朴素的文艺气质。
在这时候算是有点“小众”但很显质感的选择。
陈默打算用它来做一些样式更简洁、宽松的衬衫和长裙,瞄准那些追求点与众不同的年轻顾客。
第三种,涤纶布料,这是这是非常时髦的化纤面料,特点是挺括、耐磨、不易起皱、容易洗涤且干得快,深受欢迎。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象征着“现代化”和“新材料”的面料风靡一时。
陈默特意进了一批灰色的涤纶布,准备用来制作当下最流行的“港裤”。
一种裤线笔直、裤脚微喇的裤子,虽然暂时还做不出真正的牛仔裤,因为纺织厂搞不出来丹宁布,而且就算能搞到,受限于生产能力,成本也太高了。
陈默初步估算,这二十台缝纫机,如果工人们熟练上手,每天大约能生产出几十件成品衣服。
这对于小批量、快返工的模式来说,正好合适,可以避免过多的库存积压。
职工们陆续到岗了。
大多是原先厂里的老人,手法娴熟,一坐到缝纫机前,那种熟悉的节奏感就回来了。
车间里响起了久违的、密集而富有韵律的“哒哒哒”的机器声。
陈默没有急着让她们大规模生产,而是先拿出了成星海邮寄来的“蝙蝠衫”。
他挑选了几位技术最好的女工,组成一个临时的“样板组”,任务就是先精准地复制出这几件“蝙蝠衫”。
“大家看,这种袖子,特别宽大,像蝙蝠的翅膀,所以叫蝙蝠衫。肩线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