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过年(2 / 5)

话题。

    【为什么华夏留不住像陈辉、尹希、曹原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我们差在哪?】

    又见反思怪。

    陈辉也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华夏都已经成为地球第二强国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自信,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拿起林小棠手机,陈辉双手快速在键盘上按动。

    “喂,这是我的账号,你别乱来。”

    林小棠不满的说道。

    陈辉根本不理会,刚才自己跟家人打视频的时候,林小棠可没有避嫌,现在知道这是她自己的账号了。

    晚了!

    林小棠也没有抢夺手机,而是来到陈辉身后,看着陈辉输入的答案。

    【说句你们不爱听的,曹原、尹希这样的人才选择留在美国,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华夏的人情世故,恰恰是因为他们需要美国的人情世故。

    国内出来的人,与国外那个圈子的隔阂太多,很多人从出来到回去都没有真正明白这个圈子,最多就是跟导师单线联系,顶天在实验室有个小关系网,然后以为国外的科研真就这么简单。

    科研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你的经费哪儿来的?

    你合作的大牛是谁的人脉?

    你顶刊送审是谁的面子?

    你们想过这些问题吗?

    这个东西国内能玩明白的就属于凤毛麟角了,少数几个能撬动主流学术界话语权的,现在在国内都是呼风唤雨的角色。

    国外学阀的能量完全不比国内来得小,哈佛每年200个nature80个science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很多大牛能靠刷脸让文章送审,只要能送审就能发,只要能发就源源不断。

    曹原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产品,我不是说他能力不强,他能力肯定强,但是他的研究能源源不断的上正刊,是有一个圈子在给他背书,而这种背书超越科学研究本身,这就是话语权,是一种学术政治。

    无论是哪里的学术都需要争资源,无非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事实上基本都是同样的方式。

    所以在曹原已经深度融入这个生态的情况下,他在美国能够取得的资源会比在国内多得多,而且他没有用国内的资源为自己争取更高地位的需要,这不仅与普通的海外博士不同,也与以往的一些归国大佬不同……】

    陈辉省略了一些内幕内容,一气呵成的写完这篇回答。

    最后还有些不过瘾,再加了一句,

    【反过来对国内来说,曹原成为一个美国学阀的价值远大于成为一个华夏学阀的价值。

    至于你们吵来吵去的面子问题,过于不重要了。】

    写完回答,点击发送,将手机还给林小棠,陈辉坐在书桌前,看着黎曼猜想的证明手稿。

    原本他是准备整理一番,然后在《数学年刊》上投稿的。

    但现在,想了想,他收起手稿,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