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把自己关在个租来的,只有张床板的小隔间里。
窗户用报纸糊着,空气里混着油烟和下水道的臭气,像一块捂久了的抹布。
他把那四块乌木牌摊在床板上,没有急着去碰,而是先用那把磨得只剩半截的刻刀,在那朱砂符号的边缘,轻轻一刮。
没有木屑。
刀尖下,是一种极其坚韧的质感,像是刮在玉石上。
他加了点力,朱砂的红印之下,露出一丝极细的、非金非石的白色纹理。
李建国瞳孔一缩,手里的刻刀差点掉在地上。
这不是乌木!
这他娘的是用死人骨头磨的!
一股寒气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那条瘸腿的旧伤疤针扎似的疼了起来。
他终于明白寿衣店老头那句“认牌不认人”
是什么意思。
这玩意儿,邪性得很。
他猛地站起身,从床板底下拖出那个生了锈的饼干桶。
这一次,他没有犹豫,直接翻出压箱底的几个油纸包。
他取了些许晒干的狗宝粉末,又捻了一撮从旧青铜器上刮下的铜绿,最后滴入两滴无色液体,将三者混合。
一股混杂着腥臊、腐朽和刺鼻化学品的气味散出来。
这味道,既能压下骨器带来的阴邪气,更是道上“闻味儿”
的切口——闻到这味儿,
就代表遇上了懂行的硬茬子,能省去不少废话,有时候,比刀子还管用。
他将这混合物小心收好,揣进内兜,这才感觉那颗快要跳出嗓子眼的心,稍稍落回了原处。
他推开门,重新走进那片龙蛇混杂的筒子楼。
他要去白事街,再去找趟那个寿衣店的老头。
这次,不是买东西,是问路。
问一条能让他这只“鱼饵”
,活下去的路。
黄昏时分,李建国再次踏上白事街。
毒日头收敛了锋芒,整条街却被一种更阴冷的氛围笼罩。
各家店铺门前挂着的白纸灯笼,在穿堂风里摇晃,像一个个吊死鬼的脑袋。
第三家寿衣店,大门紧闭。
李建国没去敲门,绕到店铺后面那条堆满垃圾的臭水巷。
后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大锁。
他蹲在巷口,从怀里掏出个干硬的馍,就着凉水小口啃着,浑浊的眼睛却一刻不停地扫视着周围。
天色黑透,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时,一个收垃圾的板车,“嘎吱嘎吱”
地拐了进来。
拉车的是个驼背老头,瘦得像根竹竿。
李建国眼睛一亮,迎了上去,递上根烟:“大爷,打听个事儿。
这家白掌柜,今儿个是出远门了?”
驼背老头接过烟夹在耳朵上,瞥了眼后门,咧开没牙的嘴:“白老头不做夜里的生意,嫌晦气。”
“那您知道,上哪儿能找着他?”
“找他干啥?买寿衣,天亮再来。”
老头推着车就要走。
“不买寿衣。”
李建国压低了声音,凑到老头耳边,
“我是来问路的。
昨儿个在他这儿请了副牌,玩不明白。”
驼背老头的动作停住了。
他回过头,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什么牌?”
“乌木的,画着红道道。”
驼背老头沉默了片刻,朝街尾的方向努了努嘴:
“黄河边,二号码头,歪脖子柳树下。
他每晚去那儿听潮。”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进了黑暗。
李建国后背的冷汗又冒了出来。
“听潮”
,是黑话。
黄河边上,晚上哪有什么潮水,只有来来往往的,见不得光的船。
他摸了摸怀里那包骨牌,又按了按另一边口袋里装着特制粉末的小瓶子,定了定神,朝着二号码头走去。
码头早就废弃了,栈桥烂得只剩几根木桩。
河风很大,吹得芦苇荡沙沙作响。
李建国一眼就看到了那棵歪脖子柳树,以及树下那个背着手,望着黑沉沉河面的瘦小身影。
是白掌柜。
李建国走过去,隔着五六步远站定,没开口。
白掌柜也没回头,两人就这么站着,一个望着河,一个望着他的背影。
许久,白掌柜才幽幽地开口:“牌,有问题?”
“没问题。”
李建国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