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三章青云志名声大震(4 / 5)

史大人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柴房里又黑又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萧景渊被绑在柱子上,手脚都被绳子勒得生疼。可他一点也不在乎,他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着自己写的诗:“莫道书生无肝胆,敢为公道破樊笼。”

    不知过了多久,柴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了。萧景渊睁开眼睛,看见苏婉清和赵捕头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穿官服的人。

    “萧相公!你没事吧?” 苏婉清快步走到他身边,解开他身上的绳子。

    萧景渊揉了揉手腕,笑道:“我没事。苏姑娘,赵捕头,你们来了。这位是……”

    “这位是京城来的李御史大人。” 赵捕头指着为首的那个官员,语气激动,“我们把证据交给了李御史大人,大人已经下令,把张万霖和王知府都抓起来了!”

    李御史走上前,拱手道:“萧举子,你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实在难得。本官已经审过张万霖和王知府了,他们对陷害周明通、垄断盐价、私藏官银的罪行供认不讳。周举子已经被释放,你立了大功啊。”

    萧景渊心里大喜,连忙拱手:“御史大人言重了。在下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不是赵捕头和苏姑娘帮忙,在下也查不出真相。”

    几人走出柴房,外面已经天光大亮。秦淮河的水汽散去,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暖洋洋的。不远处,周明通正朝着他们跑来,他穿着新的蓝布长衫,脸上带着笑容,眼里却含着泪。

    “萧兄!苏姑娘!赵捕头!多谢你们!” 周明通跑到他们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萧景渊扶起他,笑道:“周兄,不用谢。你是被冤枉的,我们只是还你清白罢了。”

    李御史看着眼前的一幕,笑着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心怀赤诚,为民请命,真是国家的栋梁。萧举子,周举子,你们即将参加会试,若能考中功名,定要做个好官,为百姓谋福祉啊。”

    萧景渊和周明通齐声应道:“是!晚辈定不负大人所望!”

    几日后,萧景渊和周明通一同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苏婉清和赵捕头在码头送行,看着他们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秦淮河的尽头。

    船上,萧景渊倚在栏杆边,看着两岸的景色,拿起折扇,在扇面上写下一首诗:

    “醉里曾吟青云志,醒时敢为百姓言。

    莫愁湖畔风波定,且驾扁舟向长安。”

    周明通走到他身边,看着扇面上的诗,笑道:“萧兄,这首诗写得好!等我们考中功名,定要把这首诗刻在京城的墙上,让天下人都知道,我辈书生,不仅有青云之志,更有为民之心!”

    萧景渊笑着点头,将折扇轻轻展开。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和花香,拂过他的青布长衫,也拂过扇面上的诗句。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官场之上更是危机四伏。但他不怕,因为他心中有青云之志,眼中有百姓疾苦,手中有笔墨为刃 —— 他定要在长安城里,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为天下百姓,谋一个太平盛世。

    萧琰大声吟诵道:“

    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

    红尘赠我三尺剑,酒看瘦马一世街。

    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