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宋祈年的幼年(1 / 2)

“这样包的时候不容易破,煮的时候也容易熟。”

“奶奶,你包的花边真好看!”

“等你再大一点,奶奶教你。”

她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母亲也是这样在厨房里忙碌,她在旁边打下手。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不同的是,现在她是那个被呵护的人。

宋祈年从书房出来,看见这一幕,也在沙发坐下,目光柔和。

“妈很久没这么开心了。”他轻声说。

黎书禾点点头:“曦儿也是。”

饺子煮好时,满屋飘香。宋曦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自己包的奇形怪状的饺子,吹了吹,咬了一口。

“好吃!奶奶包的饺子最好吃了!”

曾诗英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深了:“慢点吃,别烫着。”

黎书禾尝了一个,馅料调得咸淡适中,皮薄馅大,确实很好吃。她注意到,婆婆特意包了几种不同的花边,有的像麦穗,有的像月牙,每一个都精致可爱。

“妈,您这手艺可以开饺子馆了。”她由衷地赞叹。

曾诗英摆摆手:“也就是家常味道。你们爱吃就好。”

饭后,宋曦拉着奶奶去院子里看星星。秋夜晴朗,银河清晰可见。曾诗英指着天上的星星,给孙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所以每年七夕,喜鹊都会搭成桥,让他们相见。”

宋曦仰着头,眼睛亮晶晶的:“奶奶,牛郎星和织女星真的能相遇吗?”

“在天文学上不能,但在故事里可以。”曾诗英温柔地说,“有些事,相信它存在,它就会存在。”

黎书禾站在门口,听着婆婆的话,心里某处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她想起这些年来,婆婆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用她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都藏着深深的爱。

晚上,哄睡宋曦后,黎书禾看见婆婆独自坐在客厅里,就着台灯的光线缝补什么。她走过去,发现是宋曦白天玩闹时扯破的外套。

“妈,这些我来做就好。”她连忙说。

曾诗英抬起头,笑了笑:“顺手的事。这件外套曦儿穿着合身,破了可惜,补补还能穿。”

黎书禾在婆婆身边坐下,看着她飞针走线。灯光下,婆婆的手已经有些粗糙,指关节微微变形,但动作依然稳健。针线在布料间穿梭,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夜的私语。

“书禾啊,”曾诗英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妈知道,你一直觉得妈对你要求高。”

黎书禾愣了一下,没想到婆婆会提起这个。

“其实妈是看你像年轻时的自己。”曾诗英停下手中的针线,看向她,“要强,不服输。妈是怕你走弯路,所以才总是忍不住多说几句。”

黎书禾喉咙有些发紧:“妈,我明白。”

“现在看你把事业和家庭都经营得这么好,妈就放心了。”曾诗英继续缝着,语气温和,“你比妈强,懂得平衡。”

黎书禾看着婆婆专注的侧脸,忽然理解了这些年来那些看似严厉的关心背后,藏着的是一颗希望她好的心。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妈,”她轻声说,“谢谢您。”

曾诗英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把补好的衣服递给她。破洞处被巧妙地绣上了一片小小的叶子,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原本的装饰。

“好了,去睡吧。”曾诗英收起针线,“明天还要忙。”

黎书禾拿着补好的衣服回到卧室,宋祈年已经躺下了。她把衣服轻轻放在椅子上,在他身边躺下。

“妈睡了?”宋祈年问。

“快了。”黎书禾靠在他肩上,“在看电视。”

黑暗中,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黎书禾忽然说:“祈年,我觉得我很幸运。”

“嗯?”

“有妈这样的婆婆,有你这样的丈夫,还有曦儿这样的儿子。”她轻声说,“有时候觉得,生活待我太好了。”

宋祈年转过身,在黑暗中找到她的手,紧紧握住。

曾诗英坐在藤椅里,膝上盖着一条薄毯,手里捧着一本相册。宋曦趴在她腿边,小脑袋凑得很近,好奇地指着照片上的人问东问西。

“奶奶,这个穿军装的是谁呀?”

曾诗英推了推老花镜,眯着眼仔细看了看,嘴角泛起笑意:“这是你太爷爷,你爸爸的爷爷。这张照片是他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的。”

黎书禾端着果盘从厨房出来,正好听见这话,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她很少听婆婆提起祖辈的事。

“太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