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英雄归来论治河套二(2 / 2)

头却束着汉人的巾帻,帐篷外挂着风干的人腿——

不知是鞑靼仇人的,还是汉人叛徒的。

游击军的火把伸过去,映出他们脸上扭曲的刺青,像被强行缝合的两种命运。

他们愿意跟着游击队走,因为听说有田种,再也不想混在关外;

原来肥美的河套地区,早已成了半沙半草皮,活着实在太难了,祖训无法维持下去。

他们知道归化城的位置,那里离大明最近,只是那里有凶悍的喀尔喀鞑靼喀喇沁部落。

归化城比想象中更脆。

喀喇沁左旗的旗纛还插在垛口,旗下却空无一人,像一具被抽了骨的巨兽。

城门是被羊油润开的,铰链出垂死的呻吟。

三万人涌进去时,有个老兵顺手扶正了歪倒的残匾,铜锈刮破他掌心,血顺着“明”

字的最后一横淌下来,像给这国号补了道新漆。

归化城虽然是明鞑共建的,终究有明的特征,汉民奴隶与东胜遗民跪在地上,泪水不自觉地流下。

游击队分散城内,终于找到粮草,终于可以在土墙木顶里,吃上一口热饭。

也没有将鞑靼俘虏撇下,让她们不至于饿死,毕竟都是些老弱妇孺幼童。

那少年说出原因,这些鞑靼部落的男人都被征召走了,带走族中战马与武器,再也没有回来;

留在族中的妇孺幼童,以及奴隶在这个严冬没有到达之前,已经死了很多人,他们大多数是饿死的。

孙守法终于决定入关,毕竟进了大同镇,才好回榆林卫。

他认为可以走阳和,游击队自无不可,不管怎么说,孙总兵比他们更熟悉各地口隘,是朝廷的将军,比他们有说服力。

通往阳和的路上,猫儿沟如修罗场一样呈现眼前。

晨雾里,冻硬的尸体乱七八糟地摞在道路中,最上层是喀喇沁旗的铜钉棉甲,下层是顺军的破蓝号衣,再往下,竟露出半只穿云纹皂靴的脚——

不知是谁家的勋贵私军留下的。

游击军的爆破手蹲在坑边,拈起一截烧黑的竹管,嗅了嗅:

“是手雷的火烟’。”

话音未落,山坳里传来一声狼嚎,惊得他手一抖,竹管掉进尸堆,引起一片嘲笑:

“林二狗就这点出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