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只要水利跟上,单是开垦现有荒地就需要千万人手,哪会有失业之虞?”
神谕会的汤若望也在记录中感叹:
“圣皇目光已及百年之后,这般深谋远虑,实乃神国之幸。”
朱有建看着众人释然的神情,继续道:
“所以眼下不必忧心人口过剩,反倒要鼓励生育、吸引流民,让更多人有田种、有活干。
只要朝廷守好规矩、地主用心经营、百姓踏实干活,这大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众人的长远疑虑,礼堂内的气氛从之前的凝重期盼,变成了对未来的热切憧憬。
每个人都明白,圣皇不仅在应对眼前的危机,更在为大明铺就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有这样的君主掌舵,再大的风浪也能平稳渡过。
朱有建站起身,目光灼灼地望着全场,声音透过震耳的回响传遍每个角落:
“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
朕与诸位共勉,一起让天下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朕有信心,朕也信你们有信心!
朕拜托诸位了,为大明,为子民!”
这番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将现实的重担与未来的愿景巧妙结合,句句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瞬间点燃了全场积压的热血与期盼。
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从大礼堂每个角落爆出来,许多人边喊边流泪,泪水里有对过往苦难的释放;
更有对未来盛世的憧憬,仿佛已亲眼见到千里沃野稻浪翻滚,听到了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欢笑声。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为大明为子民,圣皇万岁万万岁!”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像奔腾的江河冲击着礼堂四壁,撞在梁柱上嗡嗡作响,连窗棂都在微微震颤。
医家们忘了瘟疫的阴霾,工匠们握紧了手中的工具,神谕会的信徒们热泪盈眶地叩拜,连角落里最普通的听众都站起身嘶吼——
这声音里藏着的,是绝境中重燃的斗志,是对家国的赤诚,更是对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君主最深切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