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将来说不定能成“航天器匠祖”
。
刘之春自己倒没太把侄子这通“童言童语”
当回事,只当是孩子看新鲜玩意儿看入了迷。
可这话却意外传到了天文科研究员耳朵里,一下子引来了他们的注意——
已经有人专门把“利用热气与风扇提升升力,实现载人或载物飞天”
当成了新课题,还画了张简单的“飞天装置”
草图,打算拉着物理科的人一起琢磨琢磨。
如今的研究院,正是一派百花齐放的光景:
不管是谁说的话,只要有几分道理、能说出个大概逻辑,都能被当成研究课题来做。
毕竟圣皇从没禁止过任何研究方向,既没说“这个想法太荒唐”
,也没限“只能研究有用的”
,大伙儿想到什么就去试,哪怕最后折腾半天没研究出成果,也不会被责备,顶多就是多耗些材料,没人会追究。
况且大明的矿场本就多,地理科编好的《矿脉勘探手册》,早就交到了四处奔走的“天下行走”
手里——
这些人跑遍了南北各省,就是去勘测水文地理,顺便勘测的矿藏也正好;
内帑还专门拨了钱设了“探矿奖”
,找到新矿脉就能领赏钱,现稀有矿更是能直接换功勋积分。
有足够的材料和资金托底,研究员们自然更敢放开手脚去尝试,不用怕“浪费”
,也不用愁“没钱买原料”
。
可现在困扰研究院的,压根不是钱财和材料,而是矿奴——
实在太紧缺了。
好些已探明的矿山,只能凑几个人维持低强度开采,挖出来的矿石还不够工坊塞牙缝;
甚至还有不少品相不错的矿脉,直接荒在山里没人管,连个看守的人都没有。
有限的矿奴人手,基本都扎堆在石油、铁矿、铝矿、煤矿、铜矿,以及几种造机器必需的稀有矿上,日夜连轴转都不够用,根本抽不出人去顾别的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