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
许大匠裹着满是木屑的围裙,手里还攥着把木尺,快步从工坊深处迎过来,脸上堆着笑。
见朱有建盯着船模不放,他赶紧凑过去解释:
“这岛陆型巨船,眼下还只敢先做模型,真船还没开造——
主要是龙骨构造卡了壳,您想啊,这么大的船身,光甲板就得承载跟皇庄差不多重的东西,普通龙骨根本扛不住,得琢磨新的承重法子,不然造出来也得沉。”
许大匠越说越细致,一会儿讲“龙骨榫卯得用三层铝钢咬合”
,一会儿提“船底得加十二道加强肋”
,嘴里蹦出的“吃水线”
“承重系数”
听得朱有建直点头,心里却半点没明白——这船造出来到底要干啥?难不成是要在海上种庄稼?
旁边的王承恩见圣皇眼神懵,赶紧上前半步,凑到他耳边低声解释:
“圣主,这是为了应对活僵的事。
研究院和船舶工坊合计着,要造至少皇庄那么大的巨船,甲板直接改成能种粮食的‘陆地’,船舱里能住五万人,既能种地养活人,还能在船上接着搞研究,关键是能在海上移动,安全得很。”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等以后歼城炮能做到一炮摧毁一府了,再用这巨船载着人跟活僵决战。
要是能造出一千艘这样的船,大明的百姓就能全搬到船上,再也不用怕活僵袭扰了。”
朱有建这才恍然大悟,再看那船模时,眼神里多了几分了然——
原来甲板上的“地块”
是真要种庄稼,迷你木屋是给人住的,这么大的船,还真能当个“移动的皇庄”
。
他伸手碰了碰船模上的木质田垄,心里暗忖:
这许大匠和工坊的人,还真敢想敢做,只是要造出能住五万人的巨船,怕是比琢磨电报还难。
朱有建听完王承恩的解释,眉头非但没松,反而拧得更紧,指着船模直接抛出疑问:
“你说这船要造得跟皇庄一般大,先不说别的,动力要如何设置?燃料要使用何物?龙骨需要多大?”
连续三问后,他伸手指了指船模底部,暗自琢磨,
“前世我见过的航母够大了吧?
可也没到海岛的规模,人家用的还是核动力。
咱现在靠蒸汽轮机,这么大的船身,一天得烧掉多少燃料?
烧完了还得去海岛上开采,这不还是得驻留海岛吗?
那造这巨船的意义在哪儿?”
转念一想,他又算起了成本:
“就说材料,这么一艘船,怕是得挖空一座小型铁矿山才够料。
要造一千艘?
先不说得花多少年,大明的铁矿根本撑不住!
到时候铁矿挖完了,别的工坊、军械制造都得停,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他绕着展台走了一圈,心里多了几分笃定:
“依我看,这巨船压根没必要造。
真要搞水上装备,不如试试造几艘航母——
虽说眼下没多大用,但至少能用来保护沿海。”
可是再想想看,他又摇了摇头,
“不过想想也没必要,卢九德的海盗团在海上够横了,西方那些三桅船更是不够看。
前世是各国都搞航母,你不搞就落后,可现在大明的海师,就算把欧洲所有战舰加起来,也不是对手,造航母都多余,更别说这海岛似的巨船了。”
许大匠站在旁边,手里的木尺攥得白,见圣皇不说话,只是围着模型观看,也不知该怎么说话。
王承恩也没有继续说话,只是悄悄记下圣皇关于动力的疑问,心里暗忖:
看来这岛陆型巨船的方案,还得重新琢磨才行。
朱有建让许大匠把工坊的研究人员都召集到展厅,又让人去请鲁有林,待众人站定,他直接开门见山:
“岛陆型巨船项目,今天就正式叫停。”
他指了指展台上的船模,语气坚定,
“不是否定大家的心思,但这船造出来意义不大——
材料耗不起,燃料供不上,真造一千艘,大明的铁矿和时间都扛不住,不如把精力投到更实用的地方。”
众人虽早有心理准备,还是难免有些失落,许大匠攥着木尺,低声道:
“圣主,我们也知道难,就是……
不甘心龙骨结构的研究白费。”
这话一出,不少研究员都点头附和——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