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君臣和谐解决顾虑四(2 / 2)

岸;

对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强硬,兵锋一直推到通古斯;

向东拿下济州岛,将海东纳入势力范围;

向南则一路打到真腊,把大唐的疆域版图拓到了极致。

在周边异族眼里,大唐就是“没道理可讲”

的存在——

没什么“师出有名”

的弯弯绕,只要碍了大唐的事,或是让大唐瞧着不痛快,铁骑立马就到,打服了再说。

儒家能在后世重新抬头,还得感谢北宋。

赵匡胤建国后,怕武将重演五代十国“兵戎夺权”

的旧戏码,一杯酒就收了将领兵权;

到了赵光义这儿,更是设枢密院,让文官隔着千里遥控战场、指挥武将作战。

结果就是宋军战斗力直线下滑,跟辽、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僵局,别说对抗辽夏,就算面对大理、安南这样的小国,都没了往日的底气,连狠话都不敢多说几句。

既然军事上硬不起来,朝廷就越重视儒家文士——

毕竟文官能帮着打理内政、稳定人心。

儒家也趁机不断劝说朝廷:

治国要讲道德、论礼仪、谈仁义、话情怀,对外要以“教化”

为先,别总想着用武力解决问题。

可这套“仁政”

没能救得了两宋,最终还是被胡人灭亡,还得乖乖写降表求饶。

不过儒家的影响力是真的强——

金国灭宋后,接受了儒家学说,慢慢汉化,结果战斗力越来越弱,最后被鞑靼人灭了国;

后来的大元也学样,接纳儒家思想,可没撑多久,也只能退回草原;

到了大明,洪武、永乐两位皇帝还能保持警惕,没让儒家完全主导朝政,可子孙后代总有软耳根的——

建文被儒家文士忽悠瘸了,推行的政策脱离实际,最后被永乐“靖难”

夺了位;

正统帝没斗过背后的文官势力,被算计着成了被俘的败国之君;

崇祯帝总觉得自己聪明,在文官集团的“欲擒故纵”

里来回拉扯,最后反倒把大明给折腾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