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着大步往前冲,那股带着“六亲不认”
的豪迈劲儿里,藏着对远洋使命的坚定,也藏着对故土的不舍,一步步朝着永定河泊岸走去。
泊岸边早就挤满了送行的人,有同营的兄弟,有相熟的工匠,还有提着布包来送干粮的百姓。
不少人听着越来越远的战歌,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两个月的相处太短了,一起在演武场摔打过、在伙房抢过馒头、在电讯房一起背过符文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可转眼间就要天各一方,下次再重逢,谁也说不清要等上一年还是更久。
好在人群里有人想起随身携带的无线电报机,赶紧小声安慰身边抹泪的人:
“别怕,咱们有电报!
想说话了随时能消息,再远的距离也不算啥!”
这话像颗定心丸,让不少人红着眼眶点了点头,心里稍稍暖了些。
和卢九德一同离开的,还有汤若望带领的传教团队,以及高宇顺主管的商贸走私团。
他们此行会先坐船前往永乐大陆,把提前在大明预制好的棱堡构件,送到大陆北端那处天然海港——
虽说卢九德的舰队还没到港,可港口的名字早就商议定了,就叫“郑和津”
,既为了纪念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盼着这里能成为大明与海外大陆连接的重要枢纽。
船队缓缓驶离泊岸,蒸汽轮机的呼呼声伴着机轮拨水声;
岸边的人还在挥着手,直到船影缩成远处海面上的小点,才慢慢收起手臂,三三两两地散去。
乾德皇帝在送行会上,特意提起了“郑和津”
命名的事,语气格外郑重:
“以后大明新开拓的地区、新建设的港口,都要用为大明有过贡献的人物来命名。
从前给南洋那些地方取的‘乱石滩’‘荒草湾’,太过粗糙随意,根本配不上大明礼仪上邦的宗主身份。”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