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暗流涌动瓜分利益六(2 / 2)

毕竟黄澍这文人的脑子,比他手下那些只会舞刀弄枪的武将好用多了,算得清利弊,还能把“私心”

裹上“公义”

的壳子。

后来左良玉从武昌撤军,故意放缓脚步,把张献忠逼得没了退路,只能往衡州方向逃;

李自成见武昌空虚,趁机派大军彻底占了荆襄,断了左良玉回师的路。

就在这时,黄澍又凑到左良玉身边,压低声音出了个主意:

“西贼向来怕您的威名,不敢轻易南下。

您不如率军往衡州、吉安一带走,那些地方富庶,又有衡王、吉王的封地,到时候两位王爷为了求您保护,还不得把粮饷、地盘都双手奉上?

这两处一到手,您的根基就稳了。”

左良玉听完,盯着黄澍那张带笑的脸,心里只剩一声叹息——

他打了半辈子仗,杀人见血从不手软,可跟黄澍比起来,自己这点“狠”

根本不算啥。

这文人的手,没沾半点血,却能把王爷的封地、百姓的生计都算成筹码,是真脏啊!

明朝自中期往后,爱国的武将一抓一大把,冲锋陷阵、守土卫国从不含糊,可藏在军营里、朝堂上的卖国监军却更多,个个揣着私心祸乱朝纲。

许多武将没倒在沙场的刀枪下,没输给外敌贼寇,反倒冤死在朝廷的大狱里,戚继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他当年领着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杀得倭寇哭爹喊娘,彻底平定了肆虐多年的倭患;

后来调去大宁、蓟州驻守,又革新军备、整肃军纪,硬生生打得鞑靼人不敢南犯一步,让大明北边安稳了数十年——

也正因如此,万历皇帝才能安心和鞑靼人开通互市,建起归化城,少了北边的战事拖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