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所以会有“明末宗室百万”
的说法,根本原因是《明史》被篡改得太严重,再加上后人用“理想状态”
瞎测算:
按每三十年人口翻一倍的算法,完全忽略了古代极低的生育率与存活率——
那会儿就算是宗室,孩子夭折率也高得吓人,很多藩王到死都没留下子嗣。
这种“三十年翻一倍”
的理想状态,大概要到新中国成立后,医疗、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几十年后才能实现,在医疗卫生落后的大明时期,根本不可能。
明初洪武年间,宗室人口只有五十八人,即便真按“三十年翻一倍”
的理想度算,到明末近三百年,也只翻了九次,人口数满打满算也才近三万,无论怎么凑,都到不了“百万以上”
的地步。
除非大明再延续二百年,且宗室子弟能始终保持极高的存活率,每个家庭都能顺利生下足够多的孩子,宗室人口才有可能突破百万——
可这在古代,纯属天方夜谭。
钱谦益家已是江南数一数二的望族,银钱充裕、仆役成群,子女存活率尚且不到三成;
崇祯皇帝身处皇宫,有全国最好的太医照料,前后有二十位子女,最终也只活下来五位——
凭什么认为各地藩王就能例外,既能生几十个儿子,还都能顺顺利利长大成人?
很多藩王的爵位承继者是庶出,并非正妃没有生育能力,而是子嗣存活率太低。
往往需要纳几十位侧妃、侍妾,一轮轮生育下来,才能勉强留下一两个健康的子嗣。
人终究不是机器,藩王到了一定年纪,生育精力会衰退,也不能保证每次宠幸都能让妃妾受孕;
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极低的生育率与存活率像两道坎,更别提持续百年的天灾、瘟疫、战乱,随便哪一样都能夺走宗室子弟的性命。
最终能把爵位传下去的藩王,其实已是“幸存者”
——
要知道,宗人府的名册上,记着大量郡王因没有子嗣而绝嗣,连个能继承爵位的人都找不到。
绝嗣的又何止是郡王?
连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都逃不过:
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两位皇帝,都因没有儿子而断了血脉,最后只能从旁支宗室里挑选继承人。
连皇家都这样,普通藩王的子嗣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拿清朝的人口数据一对比,更能说明大明宗室人口的水分——
清初时,旗人连带着家眷总共才五十万人,历经两百六十年到清末,也只增长到二百五十万,算下来只增长了五倍;
而清初的皇室宗亲人口,最初只有一千七百人,到清末也才增至八万人,增长了四十七倍,这已经是沾了和平年代与医疗稍好的光。
再回头看大明:
洪武年间,皇室宗亲满打满算就五十八人;
过了三十年到永乐年间,也才涨到一百二十七人,仅是清初宗室初始人口的十三分之一。
这样的基数,再加上历代战乱、夭折、绝嗣的损耗,增长度又慢得可怜,凭什么到明末就被传成“过百万”
?
就算往多了说有两万人,估计都掺了极大的水分,把远支宗亲、甚至沾点边的旁系都算进去了。
到乾德二年时,经过之前的战乱与整顿,皇室宗亲还剩下两千人;
等将来南方的叛乱被平定,那些依附弘光政权的宗室要么被处置,要么因罪除籍,最终能剩下一千人,恐怕都算不错的结果了——
这数字,跟“百万”
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明初全国总人口约六千万,到李自成还没席卷天下的明末,总人口慢慢增长到约两亿,两百多年间实际只增加了三倍多,平均下来每年的增长率低得可怜。
清初总人口约一亿,到清末达到约四亿,看似增长了四倍,数字很可观,但这“高倍数”
背后藏着水分——
实则是因为明末的大天灾、大饥荒,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的连年屠杀,导致人口基数急剧下降。
这所谓的“增长”
,更多是战后人口的恢复性反弹,并非和平年代自然增长的真实反映。
拿孔府的人口变化举例,更能直观看出“理想增长”
和现实的差距:
到明末时,孔府已传承至第五十七代,形成了“一主宗五十六支宗”
的庞大支系,总人口约八万七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