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秦淮盛景,陵卫困局(一)(2 / 2)

神情,心头泛起酸涩。

好在途经武昌时获取的消息,此刻成了安抚人心的良药。

他握住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语气坚定如磐:

\"莫要忧心!

大明王师已荡平湖广的闯贼余孽与西贼流寇。

待山河重整,这承天府定能重现往日生机!\"

暮色里,他的话语如同穿透阴云的一缕光,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燃起一丝劫后重生的希望。

暮色再次浸染江面时,高宇顺立在船头,望着承天府的残垣断壁渐渐缩成天际的黑影。

原本满怀期待的招贤计划,在满目疮痍前彻底落空,如今的承天府非但无法输送人才,反倒成了亟待援助的困局。

他攥紧腰间的佩刀,刀鞘上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最终只能无奈地挥手下令启航。

船队顺江而下,向着安庆、应天府的方向缓缓驶去,激荡的浪花拍打着船舷,似在无声叹息。

当应天府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高宇顺几乎怀疑自己看错了。

与北直隶、湖广烽烟四起、流民遍野的惨状截然不同,这里的城郭楼宇完好如初;

秦淮河上画舫穿梭,丝竹之声随风飘来;

街边商铺林立,行人衣着鲜亮,笑语盈盈。

雕梁画栋间,歌姬婉转的唱腔与小贩的叫卖声交织,远远望去,竟恍若太平盛世的画卷。

可高宇顺深知,这看似歌舞升平的表象下,不知藏着多少未被战火触及的暗流。

秦淮河的水汽裹着六朝金粉的余韵扑面而来,高宇顺摩挲着腰间鎏金腰牌,望着城楼匾额上“三山门”三个飞白大字。

近三百年来,这里见证过洪武皇帝定都时的恢弘气象,孝陵的石兽至今仍守着钟山南麓的王气。

即便永乐帝将龙辇北迁,应天府依然如同一颗蛰伏的心脏,完整保留着六部九卿的行政脉络。

城门守卫接过腰牌时,铜铃在他掌心发出清响。

二十名士兵列队鱼贯而入,高智成紧跟在干爹身后,目光被眼前的盛景牢牢攫住——

青石板路上,骡马驮着丝绸香料与漕运的吆喝声错杂,酒楼飞檐下悬着的琉璃灯晃碎了秦淮波光。

绸缎庄的绣娘探身招揽生意,当铺的金字招牌映着钱庄的算盘声;

当街杂耍的艺人顶起三丈高的竹竿,引得布衣商贩与锦袍公子同时驻足。

几个头戴孔雀翎羽、身着蜀锦的贵公子摇着湘妃竹扇招摇而过,衣袂扫过街边卖糖画的老者,惊起一片糖丝飞扬,却无人侧目——

在这座集天下奇货、纳四海风流的超级大都市里,再奇诡的行头也不过是市井长卷里寻常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