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研究天团,岩画星图(四)(1 / 2)

这支研究天团的效率快得惊人,从敲定名单到整装待发,没半日就组起了二百六十人的队伍:

八十人是教授与研究员,有的怀里揣着线装古籍,有的背着巨大的包裹,随时准备到了遗迹现场就展开勘探;

剩下一百八十人全是守御人员,一部分是常年护卫研究院的外卫,负责驾驶全地形战车和驾驶轮船,另一部分则负责携带军事装备,以及辅助工具,眼神锐利地盯着周围动静,分工得清清楚楚,连谁守前队、谁护物资都标得明明白白。

更周全的是,建工科特意调了三百名工匠随行,他们的任务是在贺兰山遗迹附近铺建两座棱堡——

毕竟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精密研究设备的存放都得有保障,现在的棱堡在功能上进行了升级,作为防御的排盾,已经全面更换成铝钢簧片波浪排盾板,不仅轻便,且防御能力更强,算得上是移动的“安全基地”。

出发路线也早由鲁总监规划妥当:

队伍先乘战车出紫荆关,赶到潼关处黄河岸边;

到了河边再换乘战船,逆行向上至阴山南麓,孙守法需要安排棱堡守卫跟随;

到了兴庆城后,再转乘战车,直奔石嘴山方向的贺兰山入口。

至于棱堡,则是直接拆解两座棱堡,由建工工匠负责,到贺兰山后,在克夷门与石嘴山两处设置;

孙守法派来的守卫,负责驻守棱堡,防止克夷门方向,以及石嘴山方向未知的危险,同时也负责堡内设施的守护。

食物方面更不用愁,皇庄大食堂负责制作各种美食、蒸制的糕点,用油纸包好装在木箱里;

大食堂的膳房还派了三十人的膳食队,带着铁锅、蒸笼和脱水蔬菜,到了地方就能支起灶台开火,保证众人每天都能吃上热饭;

考虑到季节,轻工新研制出的冷作箱,也会跟着战车走,主要是为了肉食的保存,确保研究天团营养搭配。

众人需要的电池、电灯、电报收发器,全由护卫人员分门别类装在特制的木匣里——

电池裹着防潮的油纸,电灯的玻璃罩外还套着棉垫,电报收发器的按键处贴了软布,生怕颠簸中磕坏;

驱动设备的燃料则装在密封的钢罐里,罐口橡胶严丝合缝,连一丝气味都漏不出来。

防御用的火炮、排盾更省事,直接跟着棱堡构件一起装车,火炮的炮管由厚棉包裹,排盾叠得整整齐齐靠在车厢角落,等棱堡搭好,武器会根据需要设置,一环扣一环,连装车顺序都按搭建步骤排好,没半分疏漏。

研究天团的战车刚驶出研究院大门,朱有建就攥着支墨笔,俯身趴在铺满整张长桌的大明界图摹本上。

地图边角用镇纸压着,他手指反复摩挲着贺兰山那道蜿蜒的墨线,指腹蹭得纸面起了毛边,眉头皱得能夹碎纸片;

时不时还会拿起木尺,在地图上量算从兴庆城到石嘴山的距离,可盯着地图看了近一个时辰,笔尖在纸上画了无数道杂乱的线条,脑子里还是一团乱麻,半点头绪都没捋出来——

史前遗迹怎么会藏在贺兰山?

和那些古籍记载的文明又有什么关系?

他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指尖按得腰椎“咔嗒”响,闭眼使劲搜刮记忆里的古籍片段,忽然像被惊雷劈中似的,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镇纸都跳了起来——贺兰山岩画!

他曾在《水经注》卷三见过记载,郦道元称贺兰山为“画石山”,描述其岩画“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

在《朔方图志》里也有零星记载,说那些刻在岩石上的图案时间跨度极大:

既有万年前原始人手持石矛捕猎、围着篝火跳舞的生活场景,也有他们对着日月星辰跪拜、刻画星云轨迹的天体崇拜画面,甚至还能找到虞夏商周时期刻画的农耕、祭祀场景,线条虽简却透着古朴的生命力。

这些岩画明明是华夏文明从未中断的铁证,证明早在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可如今山腹里竟藏着连古籍都没记载的史前古迹,这就让他彻底糊涂了:

难不成万年前的文明,比记载的还要复杂?

“史前……那可是连文字符号都没出现的年代啊。”

朱有建盯着界图喃喃自语,指尖在贺兰山的墨线上轻轻点着,力道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岩画都已经有万年历史了,那万年之前的史前,还能留下什么?

如瓢虫般能飞行的物体,会是古代生物吗?”

他越想越困惑,手指无意识地蜷起来:

若说山腹里藏的是玄龟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