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o章 临海市(2 / 3)

郑仪掏出手机,鬼使神差地再次打开搜索引擎。

手指在屏幕上划动,输入:

“临海市工人跳楼”

屏幕刷新。

结果页面上干干净净。

几条无关紧要的旧闻,几条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文章,几个招聘网站链接。

那个语焉不详的坠楼事件,仿佛从未生过。

他又尝试输入:

“新锐劳务合作社”

跳出来的是几条该合作社在某平台做的正经招聘广告,页面干净,宣传语阳光:

“专业派遣,保障无忧”

仿佛之前看到的控诉和绝望都是幻觉。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跨海大桥,湿润的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咸腥味,从微开的车窗缝隙灌了进来。

视野骤然开阔。

深蓝色的海水铺展到天际线,白色的海鸥在浪尖盘旋。

海岸线蜿蜒,点缀着新建的观景步道和几处造型别致的白色帆船码头。

远处,依稀可见成排的深蓝色大跨度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在海岸旁,巨大的龙门吊臂高耸入云,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冷光。

车子驶入市区。

道路宽阔,新栽的行道树修剪整齐。

两侧的住宅区多为近年建成的多层和小高层,外墙颜色明快,阳台整洁。

街角的社区公园里,穿着鲜艳运动服的大妈们正伴着音乐跳广场舞,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笑语晏晏。

路口等红绿灯的行人,衣着虽不算新潮,但也干净得体,脸上不见愁苦,透着一种沿海小城特有的、不算富足却安稳知足的神情。

郑仪看着窗外。

这是他第一次来临海。

印象中那些灰暗破碎的、被瞬间抹去的“网络片段”

,与现实里这幅整洁有序、甚至带着点欣欣向荣的城市面貌,产生了强烈的割裂感。

这分明是一座建设得不错、人民看起来也安居乐业的滨海城市。

临海市政府的接待同样透着这种温和的“舒适感”

没有明州那样的宏大排场和高规格盯防。

接待调研组的是位笑容朴实、说话带着本地口音的常务副市长,姓于。

他穿着普通的夹克衫,握手很有力,声音洪亮。

“欢迎罗教授和各位省里领导!

咱们临海小地方,条件有限,但一定尽力把各位照顾好!”

他态度热情却不谄媚。

下榻的酒店也不是富丽堂皇的五星级,而是一家紧邻海边、新开业不久的四星级,海景房视野极佳。

于副市长在车上介绍情况,也显得很“实诚”

“我们临海啊,靠海吃海,传统产业就是些轻工纺织、机械加工,还有些港口物流。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日子确实有点紧巴。”

他叹了口气,很自然。

“那些老国营厂子,转制过来的,包袱重啊!

我们也是想方设法,帮着续点‘血’,引进点新项目,慢慢熬着转型升级嘛!”

他指着车窗外掠过的那些现代化厂房群:

“那边是港口的临港工业区,引进了几家不错的海洋装备企业,算是新动能。

咱们也在努力搞旅游、搞电商,总得给老百姓找新饭碗。”

这番话听起来很接地气,坦诚问题,也展示了努力的方向。

晚上的工作餐也很“家常”

就在酒店的海鲜餐厅,食材新鲜,做法保留了原味。

没有刻意追求昂贵稀缺,多是本地产的海鱼、贝类和时令蔬菜。

于副市长和几个作陪的局长也都健谈,聊本地风物人情多,谈工作数据少。

一切都很“正常”

,透着一种“我们尽力了,虽然有问题,但都在想办法”

的务实感。

然而,郑仪却从这份“正常”

里,嗅到了更深的东西。

饭后,回到房间。

郑仪没有休息。

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推开窗。

夜晚的海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远处港口的灯光和船影在深蓝色的夜幕下闪烁,像浮在海上的一片星火。

“于副市长口中的‘续点血’、‘慢慢熬’,指的是什么?”

郑仪拿出手机,再次尝试搜索。

“临海市恒力机械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