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单体电芯,极星电池!!(1 / 3)

    “再过一段时间,A2电芯量产出来,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就能达到行业一流优秀水平。”

    “但还不够……”

    “下一代的大单体电芯方案,内部筹划得怎么样了?”

    许易问。

    其实在他看来,即使是110Wh/kg的系统能量密度,也算不上多领先了。

    用不了多久,行业内就会出现密度在130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此后再过一两年,行业主流磷酸铁锂电池包的系统能量密度,将会达到150Wh/kg。

    当然。

    他们自主生产的成本优势,还是无法抹平的。

    要想实现这么大能量密度,还有性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上的突破。

    必须要进行深度的研发,和对目前电池包配方、整体结构的大范围改进。

    从结构上来说:

    当下的“传统小单体+模组”方案,空间利用率低,加上难以精准控温,已经面临淘汰。

    而“大单体+高集成”方案,才是未来的大方向。

    所谓的大单体,就是更加集成化、能量密度更高、更低成本的电池结构。

    举几个业界耳熟能详的例子:

    ——长薄型大单体(比亚迪刀片电池)

    ——方形大单体(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大圆柱大单体(特斯拉4680)

    ……

    “许总,按照之前内部讨论的构想,我们对大单体电芯的研发,进行了初步技术立项。

    目前能最快速度有研发突破,以及最有希望实现量产的,应该是——长薄型大单体电芯,和去模组的整车设计。”

    董宇轩点头道。

    说实话。

    之前他们还在研发A2电芯的关键阶段。

    许易突然提出下一代大单体电芯的研发构想,让电池研发团队的众人都懵比了!

    因为光手上的A2电芯研发项目,就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

    配方设计与小试,起码也要6个月。

    这只是保守估计。

    毕竟硫酸亚铁提纯的难点和工艺上的瓶颈,可能会花上更多的时间,他们这种初成立的研发团队也需要磨合。

    然而。

    最后却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很平平无奇。

    和以往的研发历程相比,实在是太顺利了,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这不禁让整个团队,对未来大单体电芯的研发项目充满信心!!

    许易手指摩擦着下巴,倒是愣了一下。

    没想到他们内部研发团队,会选择和比亚迪一样的研发路线。

    要知道这会的比亚迪,应该内部已经有对刀片电池的研发项目了,只不过还没对外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