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力量分为三股。
一股继续尝试冲击“摇篮”那如同深渊壁垒的核心网络,进展缓慢,每一次试探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坚不可摧的墙壁。
鉴于核心壁垒难以短期突破,这股力量随即将攻击重点转向了几个与尹家存在特定关联的外部科研机构。
另一股力量转向更为庞杂的外围数据海洋,试图从尹家关联的学术记录中拼凑出“郑博士”的轮廓。
然而,绝大多数相关信息都已被系统性地删除或隐藏。
他们在数据废墟中艰难搜寻,只能找到些许残存的碎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77章铁网与猎网(第2/2页)
例如几篇未被完全抹除的早期论文摘要,其中就包括那篇关于冷门数学猜想的论文残章。
从这些残缺的信息中,他们勉强推断出郑博士曾专注于复杂系统理论与神经数学的交叉研究,其部分理论思路与“摇篮”现有算法存在隐约的承继关系。
但更具体的学术成就、完整的研究轨迹,都已湮没在尹家精心构筑的信息屏障之后。
第三股力量负责梳理社会关系,结果寥寥。
仅能确认郑博士多年前曾在国内某知名大学担任副教授,其妻子死于一场记录语焉不详的“实验室意外”,具体细节被彻底抹去。
数据浩瀚,线索支离破碎,分析工作枯燥而漫长。
转折,发生在一次看似例行公事的模式识别中。
向图负责监控几个与尹家联系紧密的海外科研机构和基金会。
他的数字触须掠过其中一个机构的公开动态时,注意到该机构是邻国某顶级会议中心即将举办的“国际复杂系统建模研讨会”的主要赞助方之一。
这本不稀奇,但当他惯性般地深入探查该会议中心的后台信息时,发现其为此次会议发布的安保服务增补招标文件,加密等级异常偏高。
更关键的是,文件中那些具体到近乎苛刻的安保要求:
必须能屏蔽某个极其偏门、通常只用于高度保密通讯的信号频段;
需配备高精度空气悬浮微粒监测仪,用以探测特定化学或生物标记物。
这些要求,与幽灵从尹博士海城遇袭现场残留的电磁及环境数据中,解析出的某些特定设备特征,高度吻合。
这似乎是深植于尹家安保体系内的某种固定“习惯”。
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农那边也有了发现。
他在交叉比对航空管制信息流时,捕捉到一条异常记录。
一架由尹家实际控制、注册地在海外的商务机,申请了一条从北邙山脉附近某小型私人机场,直飞邻国那座会议城市机场的航线。
申请时间仓促,理由栏填写着含糊的“设备测试与转场飞行”,但这条本应经历严格审核的申请,却在极短时间内被快速批复,畅通无阻。
两条信息,孤立来看,都可能是巧合。
但当它们被并置于分析平台上时,指向性陡然增强。
冯洛依的意识接入,她冷静地审视着这些碎片:
郑博士早年的学术背景、其妻亡故后其研究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