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报社舆论(2 / 4)

《东方日报》的攻势,《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沪市的本地报纸,终于坐不住了。

    《东方日报》创刊的时候,搞了一个‘免费赠送’,就将自己的销量提升至全国第三(后回落至全国第四)。

    要是这次《东方日报》再次成功,那就是稳居全国第三,并且直接会让《申报》、《新闻报》的读者大减。

    哪怕是现在,《申报》和《新闻报》的销量都各自减少大几千份。

    一时间,这些本地报纸开始发表各种攻击的言论:

    《申报》:某报的总经理出身社会底层,仅读过几年私塾,如今办起报纸则内容充满了低俗。如今又采取‘抽奖’的方式,无疑是一种赌博方式。

    此新闻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暗讽陈光良出身市井,又是商人办报,所以报纸充满了铜臭和低俗。

    《新闻报》:某报纸多番采取充满铜臭味的商业措施,来发展旗下的报纸,有违新闻和文化的本身。

    《时事新闻》:感恩回馈是假,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销量是真。与其这样,何不如好好的提高新闻质量,这样读者才会买账。

    翌日开始,各大报纸轮番针对《东方日报》的举措,发表针对性的言论。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大家联合在一起,抵制《东方日报》一样。

    当然越是如此,说明他们越是害怕《东方日报》的崛起。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并不需要和这些竞争对手打好关系,因为他们现在就算要购买新闻,也是从其它城市的报纸和通讯社购买。

    没有必要交朋友!

    各大报纸的言论,似乎总是喜欢针对陈光良,讲他读书少、铜臭味重,但偏偏喜欢来办报纸,掺和文化人的事情。

    甚至还有报纸影射陈光良是开车行出身,是流氓出身,当然这种言论只是见不得光的影射,而非直接点名。

    但不管怎么说,好像陈光良一下子得罪了沪市所有的报纸,处境变得堪忧似的。

    所以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朋友,纷纷打电话过来关怀,甚至有人要帮忙作证的,这让陈光良心情显得很不错。

    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点舆论简直是不堪一击!

    杜月笙打来电话,倒是让陈光良有些意外。

    “光良呐,要不要紧?要不要事情暂停一下,毕竟现在目的也达到一点,听说报纸销量已经突破三万份了?”

    电话里的杜月笙,很是关切的问候。

    陈光良不由得佩服人家,这点小事也会关照一下,而且杜月笙作为股东,按道理更关心《东方日报》的销量,陈光良牺牲一下算什么。

    “感谢杜先生的关心,不过这点小风小浪,还吓不到我。杜先生只管看好戏好啦,敌人越是害怕,越是叫得凶而已!”

    “你啊,厉害!”

    最后赞了一句,杜月笙挂了电话。

    陈光良陷入思考,随即开始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