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星号”下水一周后,《纽约时报》的一则头条新闻,让环球航运彻底走进全球视野——《环球航运吨位超苏联,华人船王掌控半个“海上油库”》。
报道中附带的图表清晰显示:截至 1969年 5月,环球航运总运力达 1200万吨,其中油轮占近1000万吨,不仅超过苏联商船队的 1100万吨,更达到美国“商业运营商船”吨位(2100万吨)的 57%。
“若仅以油轮计算,环球航运的运力占全球油轮总吨位的 30%,相当于希腊全国油轮运力的总和还多的多。”
报道中这样写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的船只大多以‘长期租赁’形式运营:租给日本公司的油轮,被计入日本商船吨位;租给欧洲公司的,则被纳入欧洲国家的航运统计,其‘隐藏运力’远超账面数据。”
新闻一经发布,全球媒体纷纷转载。
香港《东方日报》以“华人之光:陈光良与他的海上帝国”为题,详细追溯他从 1945年重启船队,到 1969年成为“世界第三大航运力量”的历程;
英国《金融时报》则分析道:“环球航运的崛起,打破了希腊、日本、美国、英国对全球航运的垄断,未来十年,全球原油运输的定价权,或将掌握在这位华人船王手中。”
环球航运香港总部的办公室里,陈文锦拿着报纸,兴奋地对父亲说:“现在全球航运界都在讨论我们,连巴拿马总统都发来贺电,希望我们能多在巴拿马登记船只。”
陈光良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指着地图上的中东、欧洲、美洲航线,说道:“1200万吨只是开始,我的目标是 2000万吨——等那批在建的 VLCC交付,我们就能接近美国的商业运力,到时候,才能真正掌控原油运输的‘生命线’。”
他心里清楚,媒体的赞誉背后,是更激烈的竞争与更复杂的博弈。
希腊船东们已开始联合欧洲银行,计划斥资 1亿美元造船,试图夺回失去的订单。
但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航运业本就是“吨位为王”的战场,只要持续扩充运力,保持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就能牢牢占据主动。
《纽约时报》的报道发布仅三天,陈光良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函——美国白宫邀请他于 6月初访问华盛顿,与刚上任四个月的总统尼克松会面。这份邀请函由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亲自签署,字里行间透着“重视”:“鉴于环球航运在全球航运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国际能源运输的关键作用,总统先生希望与您就‘全球航运安全与能源合作’交换意见。”
陈光良看着邀请函,立刻明白了背后的深意。
此时的美苏冷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美国虽掌控着 2700万吨的“总航运吨位”(含后备船队与“方便旗”船只),但从六十年代开始,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吨位每年减少 50万吨,导致其“直接可控的航运力量”持续削弱。
而苏联凭借 1100万吨的商船队,不断加强对东欧、非洲的能源运输控制,甚至引入内河运输石油,试图在“冷战航运竞赛”中压制美国。
“美国需要我们的船队,来填补他们的‘运力缺口’。”
陈光良对陈文锦解释道,“商船不仅是运输工具,战时还能改装成‘临时运输舰’,运送军队与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