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至宋代,当清凉寺禅田日广,便有僧人赞叹其丰硕盛景:“四五百石麦,二三千石稻”。
这数字背后,是数代僧人“力锄葛藤”,在贫瘠山野中精勤垦殖留下的汗水史诗。
正是这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颗颗安住尘劳的心,确保了“农禅并重”超越了纸上清规,成为活生生的传统。
汗水滴落的咸涩,谷物丰收的甘甜,交织成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坚实支撑。
让清凉寺的钟声穿越千年风雨依旧清澈回响。
“林局长!”江昭宁的声音带着沉思的重量,唤回林方政因回溯深远历史而略显微茫的神思。
“农禅并重,不是挂在墙上的旧黄历。”
“它能一路撑持佛教走到今天,立下两重功劳,关键得很!”
他指节习惯性地轻轻叩击着桌面,像在敲击历史的鼓心,“其一,它为丛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依靠。”
“师父们靠自己的汗水,种出嘴里吃的、身上穿的。”
“这种自给自足,让寺庙不用整日手心朝上,仰着看朝廷、权贵或者信众的面色过活。”
“经济上站得稳了,人格才能真正挺起腰板儿来!”
“寺庙才谈得上独立自主,僧人才能心无旁骛地研习佛法,守护一方宝刹清规。”
这一点,林方政深以为然,清凉寺能躲过历史上一场场经济上的倾轧与附庸危机,这份自力更生的底气功不可没。
“其二,”江昭宁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这正是中华这片土地对佛教最伟大的转化与重塑!”
“它将那种起初有点格格不入的‘乞食’形态,成功地移接到了咱‘耕读传家’的文化大树上。”
“‘寓禅于农,农中悟禅’,这才叫落地生根呐。”
“从此,修行不必总是高坐云端不食人间烟火,它就蕴藏在平凡劳作里头。”
“弯下腰种地,本身就是一种禅定的功夫。”
“这种接地气的活法,才让佛教得以在咱们中华大地扎下深根,枝繁叶茂,甚至枝蔓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林方政感到一股滚烫热流冲刷着脊柱。
千年的智慧与力量似乎通过江书记的言语灌注己身。
话锋回转当下,江昭宁的语气陡然变得凝重:“但看看这繁华市场背后,很多寺庙的路,是不是有点走偏了?”
他不等林方政开口,言语如疾风劲矢,“门票三级跳,高得离谱。”
“高价香火、天价功德箱,名堂越来越多。”
“还有什么投资项目,把清净之地炒成了商业地产……”
他猛地一拍桌面,力道不大,闷响却震在林方政心上,“这股风气很不好!伤的是群众的感情,损的是宗教本应具备的超脱与纯正。”
“我们常说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我看,禅宗留下的‘农禅并重’,就是这个方向上一颗经得起考验的定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