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一本万利的生意遍地都是(2 / 3)

史,改成了后来的救助管理站。

    “失去工作后,我就动起了做生意的心思。”

    杨洁茹继续说道:

    “于是我就开办了一个小厂子,主要生产子母烟道。”

    “开办这样的厂子根本用不了多少钱,在郊区租个院子就能干,营业执照都不需要办,什么时候抓到了再办就来得及。”

    “那时候我才发现,做生意花费最多的其实是人工费。”

    说到这,她停了下来,视线也移到了地面上,看起来像是在思考。

    过了大概两秒后,她才再次抬起头看向对面的警员:

    “制作子母烟道没什么技术含量,是人就会干,所以我就想到了那些有智力缺陷的流浪汉。”

    “我和张超商量后,先由他去大街上抓人,然后将人简单培训,参与生产。”

    这才符合逻辑嘛……于大章认为这样的起步才最合理。

    先自己做生意,抓来人用在自己的厂子里,既尝到了甜头,也积累下第一批廉价工。

    不过于大章在她说话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杨洁茹总是在说了一段话后,做一个短暂停顿。

    刚开始于大章觉得这没什么,叙事的时候哪能一口气都说完呢,停下来回忆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

    可问题是,她停下来的节点很奇怪,几乎全都停在了每个情节的转换处。

    似乎这些事情是她现想出来的。

    可从她的表情上看,又看不出说谎的迹象。

    于大章盯着监控屏幕上的杨洁茹,一时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既然没说谎,为什么叙事的时候要停下来思考?

    回忆和思考是两回事。

    而且从行为举止上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说个最简单的。

    人在思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看向地面。

    而回忆的时候,则是会往上看。

    杨洁茹在停顿的间隙,就没抬过头,眼睛一直是望向地面的,说话的时候才会抬起头看向对面的警员。

    难道是我想多了?就在于大章疑惑时,杨洁茹又开口了。

    “后来经常有其他厂子来找我们借工人,在那些小厂之间,这种事情其实挺常见的。”

    她这次的语速比之前快了些:

    “借得次数多了,我们就索性把人租给他们了,每个月正常收取工钱。”

    “时间久了,我们发现这比我们自己开厂子赚钱更容易,也更快捷。”

    有道理……于大章能理解她话里的意思。

    毕竟开厂子需要考虑很多事情,比如采购原材料、管理工人、销售产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