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笑,没反驳。
午后,林小禾提出想去看看新建的学校。叶昭陪她步行前往,途中路过一片废墟改造的菜园。几个孩子正在翻土,见到他们热情挥手。“林老师!”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手里捧着一株刚挖出的胡萝卜,“你看!我种的能吃了!”
“真棒。”她蹲下身,仔细端详,“比我当年种的好多了。”
“你以前也种过?”
“嗯,那时候饿得厉害,连野草都抢着吃。”她笑着摸摸他的头,“但现在不一样了,你们可以为了喜欢而做一件事,而不是为了活下去。”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跳着跑开。
学校建在一座加固的地堡上方,屋顶铺满了太阳能板,墙壁由回收金属拼接而成,色彩斑斓如童话。教室里没有全息投影,只有一块黑板和几十张手工桌椅。孩子们围坐一圈,正在进行“今日分享”。
轮到一个女孩时,她怯生生地说:“我昨晚梦见……梦见妈妈回来了。”
教室安静了一瞬。
林小禾坐在角落,静静听着。没有打断,没有安慰,只是轻轻鼓掌。
“谢谢你愿意说出来。”老师温和地说,“梦里的妈妈,一定很想你。”
女孩点点头,眼里闪着泪光。
课后,林小禾主动留下帮忙整理教材。她翻到一本手抄课本,扉页写着:“由第十三避难所幸存者集体编写,献给未来的孩子。”内容粗糙却真诚,记录着战争、饥荒、瘟疫,也写着春天的第一朵花、第一次听见鸟叫的喜悦。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她低声说。
叶昭站在门口,听着这句话,忽然想起那句刻在机房门上的铭文:“知识无罪,滥用成灾。”如今,知识终于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不是高塔之上,不是军方密档,而是孩子们的手心里。
傍晚,他独自登上哨站顶楼,取出风铃。夜幕初降,星辰重现。他轻轻摇晃它,却没有发出声音。但它仍在发光,柔和地映照在他的掌心。
“你在听吗?”他对着虚空低语。
片刻后,风铃微微震颤,光纹流转,拼出三个字:
>“我一直。”
他笑了,眼角湿润。
几天后,林小禾决定启程南下,回到她最初任教的村庄。那里仍有大批失学儿童,医疗资源匮乏,但她不在乎。“我不是去拯救谁。”临行前她说,“我只是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叶昭送她到边境检查站。两人站在雪地中,彼此看着,谁都没提告别。
“如果哪天你需要我……”他最终说道。
“我会吹口琴。”她打断他,眨了眨眼,“记得那首《雪落时》吗?只要你还能听见,就说明我没放弃。”
然后她转身踏上列车,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之中。
叶昭回到哨站,重新投入日常值守。日子恢复平静,甚至有些单调。但他发现,每当夜深人静,风铃总会轻轻响一次,像是远方传来的问候。有时是在凌晨三点,有时是在暴雨将至前的刹那。
他知道,那不是幻觉。
也不是系统残留。
那是**连接**,纯粹而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共振。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