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捣药罐(2 / 3)

赚的比宋大志这个老父亲多多了。

    几个孩子也不是那种不懂事儿的,赚的钱大部分都上交给了宋苗统一分配,只留下了一点点“零花钱”而已。

    随着腰包越来越鼓,宋苗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眼瞅着家家户户都养猪,猪肉供应过剩,都开始动员鼓励民众,尤其是城镇居民购买滞销猪肉,宋苗立马放弃了养猪吃肉的苦差事。

    每天除了赚工分,就是编篾货,包括并不限于竹席、簸箕、背篓……

    卖是不可能卖的!

    除了拿来和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换粮食,就是让宋大志带到县城去。

    至于是自用、送礼,还是拿去“换了点日用品”,只有宋大志一家子自己清楚。

    宋苗是个勤劳的人,有把子使不完的劲儿。

    年初来桃源县的时候,宋大志就挑了一担篾货过来。三月初的时候,宋苗又让宋立夏骑着自行车,送过来了两背篓。

    后面,宋立夏还是坐车回去的,自行车和篾货,他是一样都没有带回去。

    人还撂话了,不够的时候给他带个信,他再送过来。

    至于什么不够?

    那就得看宋南星了。

    好好一个诊疗室,直接成了展柜:宋南星一个医生,硬生生成了个见不得光的“投机倒把分子”她找谁说理去?

    不过,最抢手的,不是宋苗那堆篾货,也不是宋大志精心打造的木盆、木桶,而是宋立夏和宋小满自己组装,并由宋立夏亲自送过来的自行车。

    停在院子里不过三天,就被熊立诚用一百二十块给“换”了去。

    听说,熊立诚转手就赚了三十,但宋大志和宋南星父女俩都觉得那是人家的本事,一点都不带羡慕的。

    面对宋家父女始终如一的态度,让熊立诚不由得高看了他们一眼,对宋家父女愈发推心置腹了几分。

    县城甚至于省城有那些紧俏货,熊立诚总有门路搞到手。

    到货第一时间,熊立诚总不忘带给宋家父女挑一挑。

    宋南星对于海魂衫、的确良、黄挎包、丝巾之类的“时尚单品”完全不感兴趣,倒是把火柴、手电筒、暖水瓶、搪瓷杯之类的日用品全款拿下。

    熊立诚见状,一个劲儿的夸宋南星会持家。

    女儿控如宋大志,默默的瞥了一眼墙角的大铡刀,没吭声。

    “知父莫若女”。

    宋南星一看宋大志那架势,就知道大铡刀这事儿,怕是一辈子都过不去了。

    宋南星干脆破罐子破摔,拉着宋大志商量道:“爹,我赚了钱也不知道往哪儿放,总觉得放哪儿都不安全。

    要不,咱们再买个药碾子?

    那玩意儿沉手,不容易被偷。了;又不好出手,容易找回来,……”

    要是宋立夏和宋小满这么说,宋大志毫不犹豫就是一个脑瓜崩,脱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