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技术活。
得选那些生长了三四年以上、竹壁厚实、节疏竿直的老竹。
用斧头从根部砍下,再去掉枝叶,截成一丈左右的长段。
然后,就轮到柱子这个“小木匠”
大显身手了。
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学着《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一种简易的“打通竹节”
的法子。
用一根烧红了的细铁棍,小心翼翼地,将竹竿内部那些坚硬的竹节,一一烫穿、打通。
虽然耗时费力,还得时刻提防着别把竹壁给烫裂了。
但柱子干得却格外认真和兴奋。
这可是他第一次,将自己学到的木工手艺,用在这么“高大上”
的“水利工程”
上啊。
石头和栓子,则负责将那些打通了竹节的竹管,按照粗细和长度进行分类。
张大山又教了他们一种用麻绳和掺了桐油的黏土,将竹管一节节连接起来,并且保证接口处不漏水的土法子。
虽然比不上后世那些专业的管道接口,但也算是这个时代条件下,最经济实用的办法了。
至于那些需要架高引水的木槽,制作起来就更简单一些。
选那些相对比较轻便、也容易加工的松木或者杉木。
用斧头和柴刀,将其砍削成带有凹槽的长条木板。
再用石片和砂岩,将凹槽内部打磨得尽量光滑一些,减少水流的阻力。
最关键的,还是那些用来支撑竹管和木槽的支架。
张大山让他们就地取材,砍伐一些粗细合适的树杈或者木棍。
按照不同的高度和倾斜度,将其削尖一头,深深地打入土中。
再在上面架设横梁,或者用藤条绑扎固定。
形成一个个虽然简陋、却也还算稳固的支撑点。
整个制作和铺设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智慧和乐趣。
村民们最初还只是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地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但看着张大山那胸有成竹的指挥,看着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竹子木头,在他和儿子们的手中,一点点地变成能够引水导流的“神奇管道”
。
他们心中的那份疑虑,渐渐被敬佩和跃跃欲试所取代。
不少人也主动上前,要求搭把手。
有的帮忙砍竹子,有的帮忙削木料,有的帮忙挖坑打桩
一时间,清河岸边,再次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张大山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
他知道,这种集体参与的过程,不仅能加快工程的进度。
更能让村民们亲身体验到技术带来的改变,从而对未来的展,抱有更大的信心和期望。
经过大半天的紧张忙碌。
一条由数十根竹管和几段木槽连接而成的、蜿蜒曲折的引水“管道”
,终于从山脚下那处蓄满了清水的塘坝,一直铺设到了张河家那块高高的坡地地头。
虽然这“管道”
看起来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可笑。
但它却凝聚了青石村人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也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都弄好了?”
张大山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的接口和支撑点,确认无误后,才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对着众人问道。
“弄好了,大山哥。”
张河激动地搓着手,声音都有些颤。
“那好。”
张大山深吸一口气,走到蓄水塘坝的出水口处。
那里,他早就让人用一块大石板临时堵住了。
“大伙儿都瞧仔细了。”
他对着围拢过来的村民们喊了一声。
然后,他猛地一躬身,双手抓住那块石板的边缘,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喝一声:“起!”
石板被缓缓地抬起,露出了一个黑黝黝的洞口。
下一刻。
“哗啦啦——”
一股清澈而又带着几分欢快的水流,立刻如同挣脱了束缚的游龙一般,从洞口奔涌而出。
顺着那铺设好的竹管和木槽,开始了一段奇妙的“上坡”
之旅。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那股水流。
他们的心,也随着那水流的每一次转弯,每一次爬升,而七上八下。
水流在竹管中出“咕嘟咕嘟”
的声响,在木槽中则溅起细小的水花。
它顽强地,克服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