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磨初转米面飘香(3 / 4)

碓磨坊日常管理和使用的初步章程,便在众人的共同商议和一致赞同下,定了下来。

张小山这个“秀才公”

,则再次充当了“书记官”

的角色,将这些章程,一条条一款款地,用工整的毛笔字,写在了一张大大的、用几张草纸拼接起来的“告示”

之上,准备张贴在磨坊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让全村人都知晓,都遵守。

章程一定,接下来,便是这“神仙磨坊”

真正开始为全村人服务,展现其“普惠万家”

威力的时刻了。

按照事先排好的轮候次序,第一批轮到使用磨坊的,是村里最缺精细米面的家庭。

当他们挑着自家那虽然不算太多、却也承载了全家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麦子、稻谷、粟米,满怀激动地来到那座崭新的水碓磨坊前时。

看着那在清澈溪流驱动下,不知疲倦地飞旋转的巨大水轮。

听着那从磨坊内部传出的、充满了力量感的“轰隆隆轰隆隆”

的均匀而又悦耳的轰鸣声。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

铁牛和柱子,以及那个新加入的、手脚也颇为麻利的张河家的二小子栓柱,如今已经成了这磨坊的“席技师”

和“轮值管理员”

他们穿着干净利索的短褂,精神抖擞地,在磨坊内外忙碌着。

熟练地检查着机器的各个部件,引导着前来磨粉的村民将粮食倒入指定的进料斗,又仔细地将磨出来的雪白米面装入各家的口袋。

那份认真负责的劲头,那份娴熟自如的操作,也让那些原本还有些担心这“神仙磨坊”

会不会太金贵、不好伺候的村民们,彻底放下了心。

第一户轮到的,是村东头那个孤苦无依的王寡妇家。

她男人早年病逝,一个人拉扯着三个还在长身体的半大孩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往年这个时候,她家那点可怜的收成,光是靠她用那小手磨一点点地磨出来,就得耗上十天半个月的工夫,还得累得直不起腰,孩子们也常常因为吃不上几顿像样的细粮而面黄肌瘦。

可今天,她只挑来了两小袋子、总共也就百十来斤的麦子。

石头和另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着她将麦子抬到磨盘上方的进料斗。

只听那磨盘“轰隆隆”

地转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

雪白细腻的面粉,便如同那三九寒冬里最洁白的鹅毛大雪一般,纷纷扬扬地,从出料口倾泻而下,很快就装满了她带来的那两个干净的布口袋。

“王家婶子,您家的面,磨好了!

足足八十二斤好面,按照章程,给您留了八十斤,剩下二斤算是公积。”

铁牛瓮声瓮气地说道,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这这就磨好了?”

王寡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她颤巍巍地伸出手,从布袋里抓起一把雪白的面粉,凑到鼻子底下闻了闻,那浓郁的麦香,让她那颗饱经沧桑的心,都忍不住剧烈地颤抖起来。

“这这面,咋能这么白?咋能这么细啊?”

她喃喃自语,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婶子,您尝尝。”

巧巧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磨坊,她从旁边一个专门用来接“样品”

的小碗里,捏了一小撮刚磨出来的面粉,用干净的泉水调了一点点,递到王寡妇嘴边。

王寡妇小心翼翼地尝了一点,那细腻柔滑的口感,那纯粹浓郁的麦香,让她瞬间就明白了,这“神仙磨”

磨出来的面,跟她以前用那破手磨磨出来的、夹杂着石屑和麸皮的粗面,到底有多大的天壤之别。

“好面!

好面啊!”

她再也忍不住了,抱着那两袋雪白的面粉,放声大哭起来。

那哭声里,有辛酸,有委屈,但更多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和感激。

有了这两袋子好面,她和孩子们,这个冬天,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馍,就能过个踏踏实实的安稳年了。

而这一切,都是拜张先生所赐啊!

王寡妇的经历,只是青石村众多村民在这座“神仙磨坊”

前所体验到的惊喜和幸福的一个小小缩影。

接下来的日子里。

水碓磨坊的轰鸣声,几乎是从天亮响到天黑,一刻也不曾停歇,成了青石村最动听、也最令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