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溪奔流粮面如雪(2 / 4)

阔的坡地上,瞅着就扎眼,就提气。

磨坊旁边,紧挨着一条新挖的、从清河上游引过来的宽水渠。

渠水被巧妙地引到一个用青石板和特制防水黏土(张大山从《天工开物》里学来的法子,用石灰、糯米汁和桐油等和的)砌的、像个大漏斗似的、还比水轮高一些的“引水高槽”

里头。

槽底下还铺了能挡住草棍树叶的粗格栅。

那巨大的水轮,直径足有一丈二尺,是用几十个硬实的榆木做的、斜着安的“受水斗”

拼起来的。

稳稳当当地安在高槽底下。

它那粗壮的、用上等铁木做的、两头包着厚铜皮的中心主轴。

通过一套大大小小、齿牙交错的硬木齿轮和粗木连杆组成的、瞅着复杂却又特别精密的传动家伙。

一直伸到磨坊里头,跟那两扇早就磨得光溜溜、重新开了更深更密磨齿的大石磨,紧紧地连在了一块儿。

磨坊另一边,是一条同样用青石砌的、带着点坡度的排水尾渠。

能把推完水轮的河水,再稳稳当当地引回到清河下游去。

既不浪费水力,也不冲坏下游的田地。

整个水碓磨坊的设计,真是巧到了家,精妙到了顶。

它不光是个磨面粉的作坊,更像是一件充满了力量和智慧的宝贝。

静静地立在清河岸边,就等着派上大用场的那一刻。

等磨坊彻底完工,所有的零件都经过张大山和他那队人最后一次、也是最严格的一次检查调试之后。

张大山又让石头去村里挨家挨户地吆喝了一声。

“今儿个晌午头,咱们村那水碓磨坊,就要头一回开磨了!”

“请大家伙儿都去清河岸边瞅瞅稀奇,也尝尝咱们这‘神仙磨’磨出来的头道面!”

这消息,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块大石头,整个青石村都炸开了锅。

还没等日头爬到正当空。

清河岸边,那座崭新的水碓磨坊四周,早就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一片。

比上次水渠修好的时候,还要热闹好几倍。

差不多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撂下了手里的活计,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

他们脸上,都带着一样的激动、期盼,还有那么点不敢相信的紧张。

他们想亲眼瞅瞅,这个他们亲手参与建起来的、费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大家伙”

是不是真能像张先生说的那样,光靠着那哗哗流的河水,就能自个儿转动画磨盘,磨出雪白喷香的米面来。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神仙才有的手段啊。

张大山站在磨坊门前那块用青石板铺的平地上。

他身边,站着同样满脸兴奋和自豪的铁牛、石头、柱子。

还有那个虽然有些腼腆,却也为自个儿爹爹感到无比骄傲的小山。

王氏和花儿、巧巧婆媳几个,也领着村里的妇人们,备好了干净的箩筐、布袋,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

周先生也被张大山特意请了过来,当这场“技术大变样”

的最要紧的见证人。

他老人家虽然对这些个“工匠的玩意儿”

不大精通。

可也晓得,这水碓磨坊一旦弄成了,对整个青石村,甚至对这周边的民生,那好处可是深了去了。

他脸上,也带着几分平日里少见的激动和期盼。

张大山环顾了一圈四周那些黑压压的人群,瞅着他们眼里那几乎要满出来的渴望和信任。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觉得自个儿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他晓得,这一刻,他不能出岔子。

也绝不能出岔子。

他走到那引水高槽的闸门控制那儿,对着早就等在那里的铁牛和张河,用力一挥手。

声音洪亮,充满了力量,响彻了整个河岸:

“吉时已到——开闸——引水——推磨喽——”

随着他这一声中气十足的吆喝。

铁牛和张河,还有几个力气最大的年轻汉子,立刻同时使劲,猛地转动那早就安好的、用坚硬柞木做的大木绞盘。

那道用来控制进水槽水量的、用厚木板做的大闸门。

便在一阵“嘎吱吱”

令人牙酸的响声中,被慢慢地,一寸一寸地,提了起来。

“哗啦啦——”

“哗啦啦——”

一股粗壮有力的、积攒了许久的清澈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