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路通财通共筑坦途(2 / 3)

>

“光靠咱们村这点人手,还有那‘公中’账上刚攒下的那点钱粮,怕是杯水车薪吧?”

“是啊,这开山凿石,铺路架桥的,那得花多少钱,费多少工夫啊。”

张大山摆了摆手,示意大家伙儿稍安勿躁。

“钱粮的事儿,咱们可以慢慢想法子。”

“这‘公中’账上的钱粮,是咱们的头一笔本钱,到时候统一支配就行。”

“俺家这边,也能再拿出一些来,垫补垫补。”

“实在不够了,咱们还可以跟那些经常来咱们村加工粮食的外村客商,跟赵四海掌柜他们,打个商量。”

“看看能不能让他们也预付些定金,入点干股,也算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了。

商道修好了也方便他们挣钱不是!”

他这话,倒是给众人提了个醒。

是啊,如今这青石村,可不是以前那个任人拿捏的穷山沟了。

他们有水磨坊,有榨油工坊,有花儿布坊,还有那名声渐播的“青石春”

和“张氏豆酱”

这些,可都是能换回真金白银的好东西。

那些想从青石村沾光的客商,让他们出点力气修修路,想必也不会太过推辞。

“至于这人手嘛,”

张大山继续说道。

“咱们村如今能出力的壮劳力,也不算少了。”

“而且,这路修好了,是大家伙儿都受益的事儿。”

“咱们可以按照各家各户的人丁和田亩,分派任务,轮流上工。”

“干的活计,也都记在‘出力簿子’上,年底分红利的时候,也能算是一份功劳。”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各家地里的活计,也能把这修路的大事,给它办起来。”

他这个“集资与义务劳动相结合,按贡献分红利”

的法子。

在之前的修水利、建磨坊等事情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如今再说出来,自然也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于是,在张大山的主持和“公社会”

的具体规划下。

一场旨在彻底改善青石村对外交通状况的“修路大会战”

,便又一次,轰轰烈烈地,在青石村拉开了序幕。

张大山亲自带着铁牛、柱子,还有村里几个对山形地势比较熟悉的老猎户和常走山路的老把式。

沿着那条通往临水镇的崎岖山路,来来回回,仔仔细细地勘察了好几遍。

哪里路面过窄需要拓宽,哪里坡度太陡需要降低。

哪里弯道太急需要取直,哪里地基松软需要加固。

哪里雨水汇集需要开挖排水沟,哪里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山石铺设路面。

他都在心里头,一一做了标记,画出了简易的施工草图。

他还从《天工开物·营造》篇里,学来了不少关于古代道路修筑的实用法子。

比如,如何选择路基的填充材料,才能保证路面的稳固和耐久。

他让村民们从河道里挖取大小适中的鹅卵石和粗沙,再混合上一些黏性较好的黄土,分层铺设,层层夯实。

比如,如何根据地势的坡度,来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雨水冲刷路面。

他在路面两侧,都开挖了深浅适宜的排水边沟,并在一些关键的汇水点,设置了横向的截水沟和涵洞雏形。

再比如,如何利用“鱼鳞铺”

或“人字铺”

等方法,来铺设那些从山里开采出来的、大小不一的碎石,使其能相互嵌合,形成更加平整和耐磨的路面。

这些在他看来只是些基础常识的东西。

在那些一辈子都没见过正经官道的村民们眼中,却又是那般的神奇和高深莫测。

“张先生,您这脑子里,到底是装了多少好东西啊?”

连平日里最是沉稳寡言的铁匠张老头,在听了张大山关于如何用碎石和一种他称之为“三合土”

,就是利用石灰、沙子、碎石的混合物,混合河沙和细碎石,效果出奇的好,也是忍不住啧啧称奇,满脸的不可思议。

张大山只是笑了笑,并不多做解释。

他知道,这些知识,在这个时代,是何等的宝贵。

也何等的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张大山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

青石村的男女老少,除了那些实在年老体弱或者年幼无知的。

几乎是全员上阵,投入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修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