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学院之功上达天听(1 / 2)

青石学院第一届专科学子的毕业,如同一颗颗被精心培育的种子,被播撒到了南阳府的四面八方。

没过多久,这些种子,便以一种惊人的度,生根、芽,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封封来自“青石商会”

各个成员家族的感谢信,如同雪片一般,飞入了青石村。

信,大多是寄给学院的副山长,周文轩的。

信中的内容,无一不是充满了巨大的惊喜和……难以言表的感激。

南阳府城,“德源昌”

南货行的钱掌柜,在信中用最激动的笔触写道。

“周山长在上,敬禀者。”

“犬子钱多多,自学院归家之后,洗心革面,判若两人。”

“他将老夫那如同乱麻一般的旧账册,用贵院所授之‘复式记账法’,重新梳理。”

“竟从中,查出了一位舞弊多年的老账房,为我德源昌,挽回了上千两白银的巨大亏空。”

“如今,犬子已正式接管家中账房,条理清晰,颗粒归仓。”

“此皆学院教导之功,老夫……感激涕零。”

邻县的一位乡绅,则在信中说。

“……我镇石桥,屡建屡塌,乃全镇心病。”

“不想犬子李三,自贵院营造科归来,竟以其所学之力学、结构学之理,设计出‘三角拱桥’之新法。”

“如今,新桥已成,稳如泰山,全镇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皆言青石学院,所教乃经世济用之大学问也。”

更有苏州的一位绸缎商人来信。

“……小女自纺织科毕业,不仅带回了数种闻所未闻的染色秘法,更对家中织机,进行了巧妙改良。”

“如今,我苏氏绸缎,花色之新颖,品质之精良,已冠绝苏州。”

“订单纷至沓来,几欲踏破门楣。”

“小女一人,便是我阖族之幸啊。”

……

周文轩看着这一封封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捷报”

他的心中,也充满了巨大的、为人师者的骄傲和自豪。

他知道,岳父张大山所开创的这番事业,其意义,早已出了挣钱和技术的范畴。

它,正在真正地,改变着这个时代的许多人,许多家庭的命运。

“岳父大人,周先生。”

他拿着这些信,找到了正在工坊里研究新式农具的张大山。

“您看,这便是咱们学院,第一批的‘果实’。”

“学生们已经开始用所学之长,去改变他们的家族,改变他们的家乡了。”

“此事,我认为,意义重大,理应,上达天听。”

张大山看着那些信,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

“文轩,此事,就由你来全权操办。”

“你要让圣上,让满朝文武都看一看,咱们这‘实用之学’,究竟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子来。”

周文轩领命。

他立刻便组织起学院里的几位先生,开始着手,编撰一份皇家格物院有史以来,第一份正式的《教学成果汇总之奏章》。

他们将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一一誊抄,并附上了详细的说明。

又将最新一期的、内容更加丰富的《青石杂谈》,作为附件。

最后,用最精美的“青石纸”

和活字印刷术,将其印制成册。

整份奏章,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充满了说服力。

它通过张小山的秘密渠道,被呈送到了京城,摆在了内阁和皇帝的案头。

这份来自山野的、充满了实干精神的奏章,在那些习惯了空谈义理的京城官场,再次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那些曾经对“格物之学”

抱有偏见的保守派官员,在这些一个个能带来真金白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面前,都变得哑口无言。

他们第一次现,原来,除了四书五经,这世上,还有如此“有用”

的学问。

御书房内。

宁宣宗看着这份奏章,和那本内容愈精彩的《青石杂谈》,龙颜大悦。

他指着那篇关于“钱多多查账”

的文章,对着身边的内阁辅,大笑道。

“辅,你看看。”

“那些个御史,当初还弹劾张家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

“如今,他们这‘上不得台面’的学问,却能为朕查清亏空,造出坚桥,织出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