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周师欣慰,倾囊相授(2 / 3)

当如何趋利避害,使新法真正惠及于民?”

或者,“我大宁朝北有强敌环伺,西有异族袭扰,边患不绝,国库空虚。你若为一方大员,当如何筹措军饷,整顿边防,以安社稷,以固疆土?”

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了普通童生所能思考的范畴。

甚至连一些久经官场的宿吏,也未必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周先生要的,并非是小山能立刻就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良策。

他要的,是培养小山那种“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是锻炼他那种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问题本质的敏锐眼光。

是引导他将书本上学到的那些“死”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小山在恩师这种近乎“拔苗助长”式的引导下,虽然常常感到学识浅薄,力有不逮。

但他那颗聪慧好学的心,却也因此而被极大地激发和拓展了。

他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理解经文的字面含义。

而是会主动地去思考,这些圣贤的教诲,在当今这个时代,究竟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地付诸实践?

他的眼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石村这片小小的天地。

而是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外部世界。

他的心中,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模糊的、却又异常坚定的信念——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

更是为了能为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为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除了学问上的倾囊相授,周先生对小山在应试技巧和考场心态上的指点,也同样是细致入微,不遗余力。

他会根据自己早年参加科考的经验,以及对历代科场掌故的了解。

向小山详细讲解院试的流程、规矩、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院试由学政大人亲临主考,其威仪非同小可。入场之后,务必谨言慎行,不可有丝毫喧哗或左顾右盼之举,以免被视为失仪,影响考官印象。”

“试卷发放之后,切莫急于下笔。务必先将所有题目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合理分配答题的时间。”

“遇到生僻或自己把握不准的题目,切不可慌乱。可先将其搁置一旁,待完成其他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琢磨。有时候,换个思路,或者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反而能豁然开朗。”

“答卷之时,字迹务求工整清晰,卷面务求干净整洁。学政大人日理万机,批阅的试卷堆积如山,一份字迹潦草、涂抹狼藉的卷子,是绝不可能留下好印象的。”

“更重要的是心态。”周先生的语气变得格外语重心长。

“科举之路,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最终金榜题名者,寥寥无几。”

“你此番府试高中案首,固然可喜,但也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压力倍增。”

“上了考场,务必摒除杂念,将所有的荣耀、压力、期盼都暂时抛诸脑后。”

“只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一心向学的读书人。”

“将你平生所学,从容不迫地,展现在试卷之上即可。”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只要你真正尽力了,便无愧于心,无愧于家人,也无愧于老夫的这份教诲。”

周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金玉良言,深深地镌刻在小山的心版之上。

他知道,恩师这是在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

这份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他唯有以更加刻苦的努力和将来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万一。

在学习之余,小山也会主动地,为年迈的恩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帮先生打扫那间简陋却也干净的书房,将那些发黄的古籍一本本仔细擦拭、归类整理。

他会帮先生研好每日习字所需的墨汁,或者在先生批改文章感到疲惫时,悄悄地为他捶捶背,揉揉肩。

他还会将家里送来的那些最新鲜的吃食,或者自己偶尔从山里采到的一些据说对身体有益的草药,都第一时间拿来与先生分享。

师生二人,常常会在那昏黄的油灯之下,或者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浓荫之中。

就着一杯粗茶,几块干饼。

时而探讨经史子集的微言大义,时而议论古今兴亡的经验教训。

时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