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粮食增产,共同富裕(2 / 3)

他的这份公道和近乎“不近人情”的原则性,非但没有引起村民们的不满。

反而让他们对这个年轻的“领路人”,更加地敬佩和信服了。

他们知道,这张大山,是真的在为他们着想,是真的想让这个村子好起来。

而不是像以前那些当官的,只会想着法子从他们这些穷苦百姓身上刮油水。

当所有的“种子互助”款项都结清之后,张大山又做了一件让全村人都为之震动的大事。

他召集了张河、钱大爷,以及村里几个新近因为在修水利、推广农具等事务中表现突出、也渐渐在村民中建立起威望的青壮年骨干。

在自家堂屋里,点着油灯,摊开纸笔。

由小山这个“秀才公”亲自执笔,豆子在一旁协助珠算。

仔仔细细地,将这次秋收之后,各家各户的实际收成、除去嚼用和来年种粮之后的余粮数量、以及之前在修水利、推广农具、集资募工等各项集体事务中,各家各户所出的工分和贡献,都一一登记在册,力求做到公开透明,一目了然。

这可是青石村有史以来,头一回搞这种“全村经济普查”。

村民们虽然不太明白张大山这么做的具体用意,但出于对他的信任,也都积极配合,如实上报。

经过了足足三四天的紧张忙碌。

一本厚厚的、用最粗糙的草纸装订起来的、却也承载了青石村未来希望的“青石村庚戌年秋收暨集体贡献清册”,终于宣告完成。

当张大山将这本清册,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当着全村老少爷们的面,一条条一款款地宣读出来时。

所有人都被上面那些数字给震撼了。

“乖乖,李老四家今年竟然打了八百多斤粮食?比往年多了快一倍啊!”

“钱大爷家那几分薄地,也收了三百多斤高粱,足够老两口吃到明年了。”

“还有王麻子家,虽然劳力少,可他家小子在修水渠的时候最是卖力,记的工分竟然比好些壮劳力还多。”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要来得更有说服力。

它们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青石村这一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照出了每一个村民,在这场变革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应得的回报。

“各位父老乡亲,”等小山将清册宣读完毕,张大山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这本账,就是咱们青石村今年的家底子。”

“从账上看,咱们今年,确实是打了个大翻身仗。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了。这是咱们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张大山摆了摆手,示意大家伙儿安静下来,继续说道:

“但是,光吃饱饭,还不够。”

“咱们还得想法子,让这日子,过得更好,更富裕。”

“所以,俺琢磨着,咱们得把这多出来的粮食,给它用在刀刃上,让它能给咱们带来更大的好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俺提议,从今年开始,咱们村里,也效仿那些大户人家,或者官府的做法,建立一个‘青石村公仓’,也叫‘义仓’。”

“啥叫‘公仓’‘义仓’?”底下有人不解地问道。

“简单说,”张大山解释道,“就是,各家各户,在保证自家嚼用和来年种粮无忧的前提下,可以自愿地,将一部分富余的粮食,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比如每亩地出个三五斤,存放到这个‘公仓’里来。”

“这公仓里的粮食,由村里选出几个信得过的人共同管理,账目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它的用处呢,主要有三个。”

“第一,就是用来应对那些突发的天灾人祸。比如,万一再遇上个旱灾、洪灾啥的,或者谁家不幸遭了火灾、重病,这公仓里的粮食,就能派上大用场,救急救命。”

“第二,就是用来支持咱们村里往后的各项公共事务。比如,咱们还得继续修缮水利,还得平整道路,还得说不定将来还得盖个学堂,请个先生,让咱们村里的娃儿们,都能有机会读书识字。这些事儿,都需要花钱,需要用粮。有了这公仓做底气,咱们办起事来,也就更有把握了。”

“第三,也是俺觉得最要紧的一点。”张大山的语气变得有些兴奋起来。

“咱们可以利用这公仓里的粮食作为本钱,由村里出面,统一组织,去发展一些个除了种地之外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