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团队多年积累的结晶,任何国家若想参与其中,都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并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而对于实施和共享环节,则完全开放给各国,尤其是那些对太空垃圾问题最为敏感的发展中国家。
颜青妤则利用自己在外交领域的敏锐洞察力,逐一拜访了几个关键国家的代表。她强调,“星辰净化行动”不仅是一项环保计划,更是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合作平台。如果因为个别国家的私利而停滞不前,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地球村的利益。她的真诚态度逐渐赢得了部分持观望态度国家的支持。
与此同时,一场针对反对势力的秘密谈判也在悄然进行。一位来自欧洲航天局的高级官员私下向顾近舟透露,某些大国正在试图通过经济制裁手段施压,要求其他成员国退出合作。得知这一消息后,顾近舟立即联合几家重要的航天企业发起了一场舆论反击战。他们通过媒体公开披露这些大国的真实意图,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霸权行为。
这场舆论攻势迅速奏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星辰净化行动”并非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事业。甚至连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发达国家也逐渐松口,表示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
随着国际环境逐渐明朗,顾近舟和颜青妤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项目的实际操作中。他们意识到,仅靠单一的“磁力捕获器”无法彻底解决复杂的太空垃圾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一系列配套设备和技术方案。
团队很快提出了一个名为“轨道清扫舰队”的概念。这是一组由无人操控的机器人组成的小型舰队,每个机器人配备不同的清理工具,包括磁力捕获器、激光清除装置以及纳米涂层喷涂系统。这些机器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定位目标碎片,并根据其材质和大小选择最合适的清理方式。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设想,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确保机器人在微重力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又如何避免它们在执行任务时误伤正常工作的卫星或空间站?这些问题让研发团队陷入了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之中。
关键时刻,颜青妤提出了一项创新性建议??引入量子计算技术优化机器人的决策能力。通过与一家领先的量子科技公司合作,团队成功开发出一套基于量子模拟的导航系统,使机器人能够实时分析复杂的空间环境,并快速做出最优选择。这一突破不仅大幅提升了清理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顾近舟则专注于解决另一个棘手问题??资金来源。尽管已有多个国家表达了合作意愿,但真正愿意投入大量资源的却寥寥无几。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太空环保基金”的构想,邀请全球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参与。基金的资金将用于支持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
为了让这项计划更具吸引力,顾近舟特别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凡是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都可以获得未来技术授权的优先使用权;而普通民众则可以通过购买虚拟纪念品的方式为项目贡献力量。这种新颖的众筹模式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短短数月内便筹集到了超过十亿美元的资金。
###星辰净化行动的正式启动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星辰净化行动”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2025年7月18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发布会上,顾近舟正式宣布该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企业家和政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
发布会上,顾近舟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一阶段将以地球低轨道为重点区域,部署首批十台“轨道清扫舰队”机器人,预计用三年时间清除该区域内90%以上的中大型碎片。第二阶段则会逐步扩展至高轨道和其他重要空间区域,同时探索更为高效的清理技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