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2 / 7)

朕焚书,是知道,它是对的,会越传越广,百年,甚至是数百年后,仍然会传承的经典。”</P>

    “它现在是错的。”张居正立刻说道:“日后对不对,臣不知道,但现在它是错的,这很重要。”</P>

    以当下大明的生产力现状,最重要的事儿,还是把土地利用起来,多种点粮食,让大明从小农经济蜕变到商品经济,让生产力快速发展,让百姓们多生点孩子,1.3亿人口,还是太少了。</P>

    用发展掩盖矛盾,很多现在几乎是无解的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解决。</P>

    张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确,第三卷斗争卷,出现的不是时候,皇帝强行推行,张居正的内阁就会阻拦推行,张居正就差把此乃乱命,臣不奉诏这句话说出来了。</P>

    “现在需要,浙江那边在还田,需要斗争作为指导。”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P>

    张居正立刻回答道:“万历维新的循吏,可以解决部分的问题,即便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用王命去纠正,与其相信万夫一力,臣更相信陛下一人公耳,万夫一力,臣没见到过,臣也不相信,陛下一人公耳,臣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P>

    “陛下,万夫一力就像是儒生们讲的大同世界,就像是传教士口中的天国,就像是泰西学者塑造出来的罗马,都是虚无缥缈的,这种叙事,臣为官近四十载,臣看到的、臣经历的、臣处置的,告诉臣,并不存在。”</P>

    帝制就是如此,皇帝是个昏君会阻拦革新的脚步,皇帝是个明君,也会阻拦革新的脚步。</P>

    在张居正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陛下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派京营前往,合法的政权加上合法的使用暴力,就是最现实的答案。</P>

    万夫一力当然要提,但不是成为治世的总纲常。</P>

    在张居正的眼中,看得见的英明君王,比虚头巴脑的万夫一力更加现实,作为帝国的首辅,张居正选择相信皇帝。</P>

    朱翊钧摇头说道:“先生,矛盾说是先生写的,但看起来先生不是很认可矛盾说,哪有仅仅是自上而下,就能把矛盾解决的呢”</P>

    张居正立刻说道:“可自下而上的解决问题,往往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代价就是乱世,就是命如蝼蚁,人如草芥,大明现在涅盘重生,正在昂扬向上,发展可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不需要用到斗争的手段。”</P>

    “海外大量流入的白银正在解决钱荒,为大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振武以来,大明君臣将兵上下一心,拒敌于国门之外,考成法和反腐抓贪,让吏治变得清明,虽然仍有姑息之弊,但大体是能者上,庸者下。”</P>

    “臣相信陛下,是因为想要中兴的不仅仅是陛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志同行者,臣相信陛下,其实就是在相信大明的有志之士,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下而上。”</P>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靠在椅背上,没有说话,通和宫的御书房里,再次安静了下来,气氛变得更加压抑。</P>

    冯保感觉呼吸有些急促,他的心已经跳到了嗓子眼上,他清晰的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他知道,陛下在思考,在权衡,在决策,这可能是万历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君臣相隙,最大的一次分歧。</P>

    “陛下,大明还没有强盛到承受这些的时候,吹求过急,反而是给贱儒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