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作为辅国大臣,被三杨排挤到不能上朝,完全是因为北虏已无倾覆大明之力。”戚继光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明兴文匽武的标志事件,可不是明英宗被俘虏,那是结果,真正的标志性事件,而是在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被排挤到上不了朝,五军都督府的职能被兵部鲸吞。
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做到,也不是三杨有多厉害,大明兴文匽武的风力,从仁宣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候不断的弃地,张辅这个五军都督府的大将军,他最大的功勋交趾都被弃掉了,而且宣宗也没派人打回来。
“戚帅的意思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朱翊钧倒是更加直接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戚继光俯首说道:“然也。”
戚继光看陛下沉思的样子,就知道,皇帝陛下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大将军也好,五军都督府也罢,只要皇帝拉偏架,和朝臣们一起,削减武勋权势,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皇帝一旦不想奋斗了,怠惰了,那兴文匽武就成了必然之事。
皇帝的想法很好,通过对兵部的压制,拔高五军都督府的地位,拔高到国初地位,五军都督府和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步,将领、军兵的地位自然而然会拔高,将领不再是见面低三品,而是平级。
如此拔高武夫的地位,自然可以继续推进陛下所言的九镇团营全部练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
但戚继光认为没必要折腾,因为皇帝会怠惰,哪怕是陛下没有克终之难,为大明再兴,燃尽到了最后时刻,可是皇子皇孙呢?这些天生贵人,还肯吃这个习武的苦?还肯如此勤勉?
上行下行的循环里,没人能保证,上行一定大于下行,可能向下滑落更加剧烈。
因为京营的强横,其实现在兵部做事,不得不参详大将军的意见,一旦涉及到戎事,兵部必须要京营将帅达成共识。
到这一步,戚继光认为已经足够了。
以文制武,是为了防止暴力失控,这个枷锁,戚继光认为并不过分。
“戚帅,真的不行?”朱翊钧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陛下,打到莫斯科如何?哥萨克人而已。”戚继光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戚继光自然不可能答应,如果五军都督府压过了兵部,和朝廷平级,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大将军就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个问题好解决,皇帝本人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军,那自然不存在僭越的问题。
可是军事天赋并不会血脉传承,仁、宣皇帝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天赋,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几乎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张辅,对国事指手画脚。
戚继光很少在国事上指手画脚,甚至在文化殿廷议,也是跟个闷葫芦一样,一个月也不说几句话,这不是戚继光的意见不重要,相反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帮御史言官胆大包天连张居正都敢骂,唯独不敢指责戚继光,当别人指责你造反的时候,你最好有造反的实力,这样就没人指责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了几下,才坐直了身子说道:“此事,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