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八百三十八章 赤胆忠心昭日月,尽忠报国志未休(6 / 7)

战之地,大明距离那里,实在是太远了,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援,日后恐怕变成大明的累赘,放弃,没人愿意承担弃土的罪责,不放弃,持续性的流血不止。

    就像当初的交趾。

    这位有些保守的言官认为,金池总督府设立的好,设立的妙,但吉福总督府有点好大喜功了,南洋和绝洲能吃得下,就已经是大明的极限了。

    “他说的对。”朱翊钧十分认可这位言官的说法,把吉福总督府从四方之地,划到了六合之地。

    如果维系统治的代价过大,可以选择性放弃,总督府,都是四方之地。

    先建着,真的守不住就丢,有枣没枣先打他三竿再说。

    “戚帅的塘报到了吗?”朱翊钧询问着前线的情况,大明军发动了春季攻势,占领了长门城后,一直按兵不动,主要是等京都高启愚的谈判,现在京都谈完了,具体的驻军细节,还在进一步的商谈和签订中。

    这个时候,大明军应该凯旋了。

    冯保将一本贴了四张浮票的奏疏从戎事这一迭奏疏里拿了出来,放到了御前,面色为难的说道:“前军指挥们的意思是还要打。”

    “阁臣们的想法是,全都不同,先生贴了张空白浮票,次辅支持,大司徒反对,大宗伯恭请圣裁。”

    张居正贴了张空白浮票,保留了意见,其实就是反对,在这种大事上,他的意见又非常重要,却不表态,沉默也是态度。

    王崇古支持的原因很简单,大明需要银子,光靠谈判桌上谈来的,不够稳固。

    没有白银,货币就没有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官厂根本没办法搞生产,需求和供应这一对矛盾,官厂能把控的只有供应,更多的货币流动性,对工党有益。

    大司徒反对的原因也很清晰,再开战端,打多久?

    朝廷现在是真的有点穷,又要搞学政,又要动武,户部是有点穷怕了,打的国帑能跑马,他这个大司徒,走到哪里都抬不起头来,大明已经全面获胜,逼着丰臣秀吉签下了城下之盟。

    大宗伯恭请圣裁,看起来也是保留意见,但他其实是支持,陛下一个少壮派的头子,前线要打,陛下不会拦。

    “大宗伯这个意见有意思,他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这话里话外的意思,要亡了倭国的魂?”朱翊钧稍微斟酌了一番说道:“沈宗伯觉得高启愚有点太良善了,居然没有亡其魂。”

    汉字传入倭国后,一直在发生‘和变’,就是不断的本地化,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万叶集》和万叶假名,时光荏苒,现在倭国的汉文化,已经和大明有了极大的差别。

    礼部的意思非常明确了,高启愚光顾着利益,忘记把倭国异化掉的汉学给废掉,是高启愚这个礼部官员的失职,所以,礼部的意见就是继续打,打到倭人放弃这些异化后的汉学。

    礼部最在乎正本清源,当初要废掉朝鲜的《训民正音》,也就是朝鲜谚文的时候,也是礼部叫的最凶,汉学是汉家的学问,这些番邦凭什么解读汉学!

    这是关于礼法释经权的争夺,礼部这帮极端保守派,对这件事格外在意。

    戚继光要继续打的目的倒是特别纯粹。

    最直接的原因是报复,丰臣秀吉为首的大名们,悍然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