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能算明白账,但算不明白人心(3 / 7)

  这其实就是侯于赵、李成梁的目的,就是让人多生孩子,充实辽东,辽东的汉人还是太少了,看起来四百万汉民很多,可是这辽东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真的太少太少了。

    这个制度已经执行了长达十八年之久,因为缺少账房,这种制度,很快就有了缺陷,那就是各营庄都有那么几个聪明人。

    这些聪明人想的简单,我不干活,我还能吃一样的饭,我为什么要拼命干活?

    只要营庄里出一个懒汉,很快,营庄里就会出一堆的懒汉,而且这些懒汉还合起伙来,欺负老实庄稼汉子。

    上一任知府觉得这样不行,就直接下令,开始将垦荒照准,直接发给个人。

    十几年了,夷人已经不成气候,田土基本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政令,都没有任何的问题,毕竟大明腹地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但一执行,就有了问题。

    夷人确实不成气候,可是这野狼、野猪、老虎、熊,还是一群一群,这些野兽袭扰村庄,之前有亦耕亦军的营庄民兵义勇负责猎杀。

    营庄解散,营庄的营田不再集体所有,各家人管各家田,义勇民兵有的变成了农户,有的直接投军,缺少了义勇民兵的猎杀,这些野兽就成了营庄的头号大敌,来去如同无人之地。

    就这样,垦荒照准,再次发给了营庄集体,而非个人,当然,营庄里的懒汉,也有了去处,有的被迫充军,有的则直接在吉林船厂打包上船,送南洋去了。

    吉林各县都有句童谣:脑袋一拍,有了;桌子一拍,定了;胸脯一拍,成了;大腿一拍,坏了;屁股一拍,走了。

    这段童谣说的就是上一任吉林知府,他倒是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了个烂摊子让叶向高处置。

    朝廷有的时候,有些政令,也是肉食者的一厢情愿,当这些略显昏聩的命令下达到吉林时,本该据理力争的吉林知府,选择了执行命令。

    比如万历十七年,朝廷下旨到辽宁、吉林两地,要求这两个地方,营造辽宁大学堂和师范学堂,这本来是丁亥学制的大好事,但这政策适合辽宁,不适合吉林。

    辽宁原来是辽阳都司,隶属于山东布政司,自洪武年间,王化二百年,东北四百万汉人,有三百万都在辽宁,辽宁营造大学堂、师范学堂、三级学堂,都有那个基础,而吉林没有那个基础。

    就是把学堂修好了,浪费钱粮不提,哪有士大夫来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授课?

    这个命令最大的问题是建在吉林县,而不是长春县,吉林县满打满算就三万丁口,长春有十万丁口,吉林县没有足够的丁口,撑起这么多的学堂。

    可上一任吉林知府就这么执行了,要在吉林县建了师范学堂,而非长春。

    有点像徐州知府刘顺之,在保漕运还是保民生选择保民生,刘顺之告诉陛下,之前徐州府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保漕运,就是一丝不苟、完全执行上级命令导致的乱象。

    所以,吉林地方需要叶向高和朝廷博弈,但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被地方官利用。

    如果问叶向高,是在朝中做官容易,还是在地方做官容易?就以叶向高个人而言,还是地方容易,因为他就是干的再不好,最后也就是拍拍屁股走了。

    他是进士出身,是翰林院庶吉士,他还是帝党,天子门生,他就是阎士选口中所说的天上人,只要不是把吉林拱手让给了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