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八百七十一章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5 / 7)

难万险了。”

    打仗要讲天时地利人和,辽东军的快速响应,为此番征战,奠定了胜利的坚实基础,有义州,大明才有桥头堡,才能展开阵型,再精锐的军队,没有展开阵型前,都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

    正在吃饭的祖承训一愣,辽东军这次主要辅助大明京营征战,军纪还算不错,也没有什么征战任务,主要是后方维持稳定,祖承训就是蹭个饭,吃完饭,他要回朝鲜继续镇守。

    结果戚继光为祖承训为首的辽东军,专门请功。

    朱翊钧完全可以理解戚继光的想法,隆庆二年,戚继光从福建调来蓟州之后,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南兵和北军之间的矛盾,京营和边军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在戚继光回到京师领赏的时候,直接爆发。

    辽东军开始也不服气,凭什么大明京营是主力?辽东军差事儿了?朝鲜爆发战事,陛下调动京营征伐,把辽东军忽视了,这其实就埋下了南兵北军、京营边军矛盾的祸根。

    直到平壤之战,祖承训看到了线列阵的排队枪毙战术后,才彻底承认了京营强悍的战斗力,安心打起了辅助,才没有了北宋五路攻打西夏互相掣肘的现象,总要有一路是主力,否则就会出现这种内讧的危险。

    现在仗打完了,论功行赏,京营领的赏钱明显要多一些,这是理所当然,但辽东军打满了全场,没有任何一次为了争功,破坏战场局势。

    但日后呢?

    万一再有配合作战,有辽东军不服气,不想做辅助,想做主力,贪功冒进,会让战场的格局瞬间改变。

    “戚帅所言有理,若非辽东军反应迅速集结于九连城,渡鸭绿江、进义州做了先锋,恐怕整个战局,不会如此的顺利,这样,辽东军有先锋功,每人额外恩赏五银,以兹奠胜之功。”朱翊钧顺从了戚继光的意见,额外给了一笔赏银,一共才十万银,却可以弥合南兵北军、京营边军之间的矛盾。

    朱翊钧观察了京营将领们的神情,戚继光说的时候,没有人露出任何的不满,显然戚继光这番请功,是和京营将领们商量过才开口,而不是自作主张。

    戚继光领兵打仗这么多年,做事张弛有度,肯定不是无缘无故才这么说。

    在饮至礼结束后,朱翊钧专门留下了戚继光询问了其中详情,才知道戚继光为何单独为辽东军请功了。

    辽东军干了不少的活儿,但是所有硬仗都是京营打的,大明军功体系,主要是战线功,开拓战线的恩赏丰厚,稳固战线的恩赏就少了许多。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稳固战线同样非常重要,大明京营依赖火器作战,全火器作战,对后勤的依赖度极高,巩固后方的辽东军的赏钱太少了,一个辽东军打了三年,平均就领了二十银的赏钱,而一个京营锐卒,三年来,历次恩赏,少则三五十银,多则百银。

    五银的额外恩赏,虽然不多,但这额外的恩赏,就是皇帝记得辽东军的功劳,对于辽东军而言,额外恩赏多少无所谓,主要是肯定他们的功勋,这对征战在外的军兵,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这是来自陛下的肯定。

    “如此说来,这五等功赏牌的恩赏制度,虽然比首级功合理,但还是有些不公平,至少对于稳固后方的军兵而言,异化了他们的贡献,戚帅提醒颇为及时。”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戚继光俯首说道:“京营将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