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个言官,劝有用吗?一个挑水弄的满城风雨,跑到西山煤局干点活,怨声载道,说吃的不好,睡得不好,住的不好,一个月一共就干两天活,说是干活,不如说是踏青,就这埋怨个不停。”
“那倒也是。”海瑞沉默了下来,劝要是有用的话,大明就没有贱儒了。
最好的成长,莫过于经历,对儿女情长充斥着美好的幻想,那就打破这个幻想就足够了。
皇帝安排人带着宋仁东去逛青楼,这看起来的确不靠谱,但海瑞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不对,但也没错。”海瑞思索了片刻,最终还是无奈的承认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
和当初海瑞评价张诚、张进,抽分洋舶一样,不对,但没错。
朝里需要海瑞这样的道德楷模,成为朝中的典范,成为斩杀贪官的利刃,同样也需要万士和这种万金油,起到润滑的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陛下,是不是要重新修一下元史?”沈鲤作为礼部尚书,说出了一个提议,重修元史。
纵观中原数以千年的历史,修史修的最糙的不是鞑清修的《明史》,明史可是修的十分细心,主要是因为鞑清的政治需要,很多事都不能说,只能细心的去修,可谓是雕琢极深。
修史最不认真的,还不是被称为魔法目录的《晋书》,晋书虽然充斥着各种魔幻,但总体还是遵循了历史脉络,之所以魔幻,是因为战乱导致史料丢失太过于严重,所以充满了离奇的故事。
房玄龄修《晋书》是真的尽力了。
宋、辽、金史,在元末宰相脱脱手里修了三年就修好了,修的最粗糙的史书,不应该是宋辽金史吗?
还真不是。
其实宋辽金史,从忽必烈时代,就已经断断续续开始修了,修了近一百年,但是因为正朔是谁,闹不清楚,所以才迟迟没有修成。
如果说宋是正朔,那北宋和辽国一会儿兄弟,一会儿子侄,到底以哪个为主?
而主张金国为正朔,则认为,南宋皇帝赵构曾经对金国俯首称臣,毕竟;臣构言这三个字,可是赵构自己亲笔写的国书。
但宋不是正朔,那他可是中原皇帝,这不是打忽必烈的脸吗?
忽必烈跑去草原和阿里不哥打的时候,可是打的中原皇帝的旗号。
这事儿,在胡元不到百年的国祚里,来来回回吵了上百次,没个结果,总要有个正统,有个偏安。
最后天下沸反,元末宰相脱脱,才把那些史料统统堆集在一起,正统各表,各家都是正统,算是修完了,汇编时间虽然只有三年,但史料还是非常完整的,虽然冲突的地方也有,但总体还对得上。
修的最粗糙的史书,是元史。
从宋濂和王袆接到朝廷政令开始修史,修史满打满算修了331天,开局编纂,包括宋濂这个总裁在内,一共十六个人,修完交差,潦草到了甚至不做校稿的地步,虽然胡元国祚不到百年,但一年时间不到就修出来,实在是有点过于潦草了。
两三天就修一卷,万士和修《海外番国志》都不这么糊弄皇帝。
这潦草到了什么地步?明成祖朱棣心血来潮要看看元史,看了半天,几乎都是驴唇对着羊嘴,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