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一十四章 黄浦江行宫(4 / 7)

bsp;  这一数量甚至超过了北衙。

    朱翊钧的行宫没有设立在松江府府治的华亭县,而是设立在了上海县,因为经济、工坊、贸易、学政等等重心,已经完全转向了上海县。

    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

    “这上海县建的行宫,未免有些过于富丽堂皇了一些。”朱翊钧站在行宫之前,没有进去,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畔,在黄浦江大桥旁边,姚光启给大明皇帝营造了一间占地四百亩的豪奢行宫。

    要知道大明北衙皇宫总共才1080亩,上海县行宫的形制几乎和北衙一模一样,只不过小了很多,这个行宫有院落40多座,房屋480余座,共有4000多间房,并且拥有完整的六部衙门。

    “那也得建,这个廷议已经廷议过六次了,贵是贵了点,但值得。”张居正站在皇帝身边,低声说道。

    之所以要多次廷议,是因为行宫在不断的扩建。

    承天门的五凤楼上,金色的琉璃瓦,一尘不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五凤楼上,数十盏汽灯悬挂于屋檐之下,在行宫的左侧立有近三十丈高的正衙钟鼓楼,正值小时辰上午十点,自鸣的钟鼓楼的钟声响彻全城。

    这座行宫修建了整整八年,从万历九年开始,由松江府奏闻朝廷开始营造,到万历十七年初,正式落成,花费白银四百八十万银之巨。

    而且今年申时行、松江巡抚李乐年初奏闻,还要扩建,最终被廷议所否决,否则会更大。

    在最开始报闻朝廷的时候,行宫,只有四十亩,后来越修越大,院落越来越多,甚至没能赶上皇帝上一次的南巡入住。

    行宫整体分为了皇帝起居的后宫十二院,皇帝处置公务的御书房四院,召开朝会廷议的文化殿两院,以及六部衙门,职能十分齐全。

    上海知县阎士选、姚光启、松江巡抚申时行、李乐等人,之所以要如此执着的扩建,的确是希望陛下看到松江府地面的忠诚,更是希望松江府,甚至是上海县本县,能够成为大明的陪都。

    陪都制度由来已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洛邑,东汉时候,都洛阳,长安为陪都,东汉诸帝登基,都要前往长安陪都谒高庙,祭祀西汉诸帝陵。

    到了大唐陪都干脆变成了多京制,中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京成都。

    陪都制、多京制,是过于广袤的疆土之下的一种政治妥协,也是一种创举,陪都、多京都是要补充首都缺失,地缘、军事防御、经济文化等等。

    上海县要做陪都,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弥补首都的不足,上升到陪都这一级别,就是朝廷直接管辖,方便朝廷对经济直接干预。

    上海县到京师的通讯限到时间为十五日,但实际通讯距离只有两日,这有利于大明朝廷对经济直接干预。

    大明开海,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重大的历史包袱,那就是朱棣迁都北衙。

    永乐年间轰轰烈烈的下西洋行动,最终落下帷幕,和迁都北衙,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全面转移北衙,南衙虽然保留了六部,但多数都是养老性质。

    权力就是如此,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距离权力中心越近,权力就越大。

    大明相继建立了长崎总督府、吕宋总督府、旧港总督府和金池总督府,这四大总督府,大明要如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