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万般财货弊,尽系生民数(7 / 7)

到松江府觐见陛下,朱翊钧也会在六月集中接见各国使者,这本来是定好的行程。

    姚光启的奏疏,和东太商盟没有关系,而是他对经济的思考。

    他这本奇怪的奏疏,进行精炼和总结就是:万般财货弊,尽系生民数。

    即:一切的经济问题,其实都是人口问题。

    设想一下,每年几千万的孩子出生,无数学校、医院、住房拔地而起,各地不停的拆除城墙、扩大城区,驰道不断的铺设,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会觉得经济会轰然崩塌。

    当有足量人口诞生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经济会崩塌,没有人会焦虑,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在巨大的需求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个时候,就是最贪婪的地主,也愿意拿出白银来消费,因为他对未来信心十足。

    但反过来呢?

    就是朝廷的政令制定的再完美,在极度匮乏的新生人口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人们会本能的怀疑,对未来完全没有信心。

    姚光启这本奏疏很长很长,几乎达到了万言书的地步。

    元末群雄蜂起,战争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最后大明在战火中建立,战后生活终于趋于安定,人们开始繁衍生息,丁口开始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到了永乐年间,就开始放缓,到了宣德年间,甚至开始有下降的趋势。

    最初姚光启认为,是人口达到了土地承载的极限,但他很快发现,并非如此。

    因为自宣德年间,实录、各地文人墨客的札记,都表明,在宣德年间,土地抛荒的问题,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严重到宣宗皇帝不得不三番五次的下旨,禁止抛荒。

    这不仅仅是大明的问题,大唐也有这个问题,比如白居易就写过一首诗,描述这种社会现象。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婚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

    按照唐律,男十五,女十三,就要听婚嫁,但白居易见到很多人,三十岁才成家立业,女子也是二十岁才会有归宿,婚姻严重超过了律法规定年限,结婚晚,生育迟,儿女还没长大,父母就已经老了。

    对于家庭如此,对于社会也是如此,社会的青壮年还没长大,老一辈年纪已经大了,家庭出现的问题欲报亲不待,孝心无所施。哀哉三牲养,少得及庭闱,在社会上也会普遍出现。

    中国自古以来,最小的社会单位都是家庭,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既然一切经济问题,都是人口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让人愿意生孩子,就成了朝廷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而姚光启则提出了一个骇人的解决办法,减轻推行丁亥学制的力度,或者说,减少普及教育的力度。

    如果朝廷还要以现在的力度,继续推行普及教育,不想用这种懒办法,那朝廷要做更多的准备,做更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