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占领高地(6 / 8)

这种形象。

    所以,这是他故意在把自己的形象先压低。

    因为一位警察抓坏人,这叫工作,不叫新闻。

    一位死刑犯当街救人,因此受伤乃至牺牲,这新闻立马就炸!

    前后得有反差,大家才看的带劲。

    这就是文学中最常见的手法,欲扬先抑。

    张远骚的很,身边都是大洋马。

    所以他的夜生活一定非常丰富,需要打马赛克的那种。

    这是正常人的逻辑。

    而当他带着这批大洋马去看《南京南京》这消息出现时,就会和之前花花公子的身份形成剧烈反差!

    “原来他是领着外国大娘们去干这个了……”

    大家都会这么想。

    这样,翻转就来了。

    哪有人身边一群大洋马,却带去爱国主义教育的。

    这样一来,在国内不光能洗掉他“花花公子”的负面形象,还能反过来提高自己的正面形象。

    这种反差感,会带来戏剧性。

    观众就爱这个!

    就像记者跟着刘茜茜去宾馆。

    却发现她和在《四大名捕》剧组认识的成泰燊老哥聊了一下午的《庄子》一样。

    不光聊了一下午,聊完刘晓丽还来接她。

    整的就像家长来接出门补课的小学生似得。

    有反转,不符合常识,才有意思。

    而且超模是“俗”,领着她们去看《南京南京》是“雅”。

    得先用俗的勾起大家的兴趣,才能引出雅的。

    先俗后雅,才显得更雅。

    “可是陆穿导演刚刚批评过您的电影,您还去看他的作品?”谢南照着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提问。

    “这是两回事。”张远摆摆手。

    “我不知道陆穿导演对我有什么成见。”

    “但我认为《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反映了那段历史,值得观看。”

    “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就对作品有成见。”

    “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值得全体华夏人铭记,我认为陆穿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对维护历史,铭记历史有很大的作用。”

    背叛我的人,我都给100万,听懂掌声!

    他领着模特去看《南京南京》,而不是《叶问》,就是为了塑造“以德报怨”,“就事论事”的形象。

    自己是一位演员,对方是导演。

    并且在内容题材上,《叶问》虽然是爱国题材的动作片,但其“高度”肯定不如《南京南京》。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