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文帝削之缓,炀帝削之猛!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亡国之君!(2 / 3)

,又因触动太多既得利益。

    尤其是关陇世家被重创后,暗中联合反扑,导致政权根基动摇。

    他李世民当然不必走杨广的老路。

    毕竟,他本就出身关陇。

    但身为帝王,如何削弱旧权力集团,始终是绕不开的问题。

    科举的延续,正是他稳妥推进改革的重要一步。

    此外,他掌军多年,麾下大将如李靖等人,忠诚无疑,不必仰赖旧贵族的武力。

    因此,他削弱关陇的方式更多采取缓和之策,譬如编修《氏族志》——

    以温水煮青蛙之法慢慢消解门阀之威。

    ……

    洪武时期!

    “此制确实不凡。”

    “若推行得当,朝中人才不竭。”

    “虽然杨广在位时奢靡成性。”

    “但科举制度却是他所留下的一笔真正的利国之策。”

    “此举终结了世家子弟对权力的垄断。”

    “使得无数寒门出身的才子,得以一展抱负。”

    “也为后世朝代留下了选才的制度根基。”

    朱标却看得更远。

    打压世家并非终点。

    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势集团消亡之后,必定会有新的利益集团崛起。

    如今的大明,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

    那就是“新皇权”与“旧功臣”的博弈。

    那群曾随父皇征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淮西武将,如今却逐渐变成了朝堂的心腹之患。

    前些天幕画面所揭示的,正是朱元璋晚年“血洗淮西”的背景真相。

    ——是为了谁?

    是为了自己吗?

    不是。

    是为了朱允炆的登基之路扫除障碍。

    “孤尚在,尚能压住这些人。”

    “但今后,定要清除这批手握军权的功臣之患。”

    朱标眼神一寒,心中已有定论。

    帝王之位从来不是绝对安全的。

    不论是隋炀帝所面对的关陇集团——

    还是大明时期的淮西功勋,亦或后来让嘉靖头痛不已的文官集团……

    一个集团的衰亡,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的兴起。

    ……

    大隋!

    隋炀帝杨广倚靠在美人香肩上,望着天幕中传来的视频,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竟说朕奢靡荒淫?!”

    他冷笑连连。

    杨广最受不了的,便是外人对他的评价。

    即便是这神秘的天幕,也不能例外。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