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彻摇头叹息。
他虽然好战,却从未轻启战端——
若不彻底扭转对匈奴的劣势,大汉将永无宁日!
“其实,杨广做的事,并不全错。”
“只是国家承受不住那样的折腾罢了。”
刘彻承认,隋炀帝兴建的大工程中,不乏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但凡执行得更有节制,结局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力雄厚,那么迁都其实并不是什么负担不起的大事。
可杨广偏偏不止搬了国都,还在各地大兴土木——
建起了数不清的宫殿楼台,紧接着又着手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他还热衷于四处巡视,行踪遍及四方。
与此同时,还发兵对突厥、吐谷浑、高句丽三方开战……
你说,这里面哪一件是小事?
哪一样不是耗费巨资、牵动民力的国策?
可杨广却把所有这些,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一股脑搞了出来。
这样的挥霍,不出民变才怪!
汉武帝刘彻虽然也是一位好战之主,几场战役下来花的钱也不是小数。
但他毕竟继承了文帝、景帝时期打下的扎实基础,手头不差钱。
更关键的是,刘彻并没有只会打仗。
他同时也在着手整顿财政,拓宽收入来源,勉力维持朝局稳定。
可即便如此,到了刘彻的晚年,百姓生活依旧陷入了拮据困顿之中。
……
贞观时期!
李世民一边看天幕中播放的视频,一边轻声评论道:
“隋炀帝沉迷兴建宫室楼船,又频频动兵四处征战,早已耗尽了隋朝的根基。”
“这样的朝代,不亡才怪。”
在他眼中,杨广之所以失天下,并非一朝一夕的过错,而是种种奢靡叠加之果。
他本接手的是一个一统天下、国库丰盈的大一统王朝,乃是隋文帝留下的完美基础。
如果杨广只是安安稳稳地待在关中,不去多事,这隋朝也绝不至于断送得这么快。
哪怕他折腾一下,只要没得罪权贵,也未必会崩盘。
但问题就在于——他两边都没落好。
一边强推迁都,开设科举,意在打压关陇旧族的影响力。
又一边不顾百姓死活,大兴土木,奢华无度,民怨沸腾。
等于朝堂上得罪了世家豪强,民间又激起了众怒。
这种双线开火,注定要翻车。
李世民心知肚明,正因如此,他即位后并未急于打压关陇旧势力,反而极力维护平衡。
毕竟他本人就是关陇贵族的领头人,自然深知其中的轻重。
“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全数败北,国力也在这过程中彻底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