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问题是——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2 / 3)

如今他们才知,老头子的眼光何止于史书?

    那是要彻底清除后患,为大明稳住百年根基!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最像他的,是朱高煦。

    但朱高煦却始终没继承父亲的格局与战略洞察,至今仍看不懂自家老爹的布局。

    而当他们听到朱棣坦言“命不久矣”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意,悄然在空气中蔓延开来。

    无论之前有多少龃龉,那始终是他们的父亲。

    一个即将逝去的父亲。

    朱高炽脸色凝重,眼神低垂,话到嘴边,却一句“没钱”也说不出口了。

    就在这时——

    “爹,您别说了!”朱高煦猛地站起。

    “我陪你去打!就算爷俩单刀赴会,我也甘之如饴——给你牵马也行,冲锋也行!”

    声音洪亮,杀意腾腾!

    紧接着,金豆子也神色肃然,重重应道:

    “我也一起!”

    “爹,草原再大,也挡不住咱们父子三人!”

    “狂妄居士”也跟着走出队列,坚定附和。

    朱高炽没有抬头,双手紧握,长袖遮面,心头五味杂陈。

    若是往常,他一定会劝一句“国库吃紧”来压下这场战事。

    但现在——

    朱棣亲口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哪怕再多的钱,也换不回这个老爹的命。

    这个时候,“钱”两个字,他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了……

    原来,父皇当年几次北征,其真正用意竟是如此深远。

    经过靖难之役与连年征战,大明的国力本已疲惫不堪,不宜轻起干戈。

    可若是能够一举荡平阿鲁台,彻底解决草原隐患,那付出这点代价,也值!

    朱棣并未理会朱高炽的沉思,只是目光凝重地低头盯着沙盘,语气愈发沉重:

    “瓦剌之所以崛起,是因为我的战略奏效了。”

    “问题是——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

    这一声质问,带着几分失望,几分恨铁不成钢。

    他抬眼看向朱高炽与朱瞻基,那眼神像是穿透了时空,要将两人钉死在战机流失的节点上。

    他虽未能亲眼见证成果,却将那决定命运的良机,交到了朱瞻基手里。

    宣德六年!

    那一年,阿鲁台被瓦剌锤爆,不得不弃守呼伦贝尔,仓皇逃至漠南!

    此时的阿鲁台军心涣散,永谢布十营已溃不成军,正是明军出兵草原的天赐良机!

    历史上类似的机会,仅出现过三次:

    ——西汉时,北匈奴压迫南匈奴,南匈奴投靠汉朝,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因此牢控北境;

    ——唐代,东突厥衰败,颉利可汗入驻漠南,李靖一战灭国;

    ——清初,喀尔喀三部被噶尔丹打压,转投满清,康熙不费一兵,坐收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