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机会登基。毕竟他前头还摆着两个哥哥。
无奈天命弄人,大哥刚出生不久便夭折,二哥虽然三岁就被立为太子,可十四岁刚出阁读书,第二天就猝然病故。
嘉靖驾崩前一年,景王也离世。八个儿子里,最后就只剩下朱载垕这么一根独苗!
即便嘉靖帝再不情愿,皇位也只能交到隆庆手上。
然而,世人对他普遍不看好。
性格怯懦,遇事能避就避,能推就推。
更离谱的是,他在御前回答大臣奏对时,经常语塞结巴,场面极其尴尬。
为避免出丑,内阁干脆提前替他批好奏章,再整理成册交给隆庆。
他则一字一句死记硬背,第二天早朝再“原封不动”背给群臣听。
史书上对隆庆的评价,却并非全然负面。
《明史》称他“端拱为营,躬行俭约”,光是节省口粮一项,每年便省下数万两白银。
隆庆本人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
他明白自己没法像父亲那样把群臣当蛊虫一样操控。
干脆放手不管,索性“垂拱而治”,将国事全权交予内阁。
朝中大政,皆由群臣激烈辩论。
你争我抢,他却端坐龙椅,神情冷漠,仿佛局外人一般。
此时,嘉靖留下的雄厚家底,便凸显了巨大价值。
隆庆朝的内阁班底里,有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人。
能在嘉靖一朝杀出重围、登上高位者,无一不是老狐狸般的人物。
他们既聪明绝顶,又是治理高手。
在他们的全力支撑下,朝政条理分明,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而隆庆则心甘情愿装糊涂,把一切交给张居正、高拱等人处理。
大臣吵得不可开交,他便避而远之,保持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
隆庆在位虽短,但也留下了两桩大事。
其一,他调整北方政策,缓和了明廷与蒙古部族长期的敌对关系,促成了著名的“俺答封贡”。
此后北方边境安稳,互市繁荣。
其二,他放开海外贸易,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这次解除海禁,打开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在鞑靼问题上,隆庆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负责京师防卫与东北边境。
明军战力陡增,敢与鞑靼正面交锋。
鞑靼屡屡碰壁,只能接受议和,被迫接受明廷册封。
南倭北虏之患,在隆庆短暂的统治下,终于得到缓解。
然而,隆庆更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后宫。
【或许是因常年承受巨大压力,一旦登基,终于松绑,他便肆意放纵欲望。】
【即位之初,便连封十三妃!】
【此后,他在好色的道路上愈发沉迷,宠妃如云,数量惊人。】
【两年半的在位时间,便册封十三名妃子,实际宠幸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