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人心终究会变,他已经算宽容,可总有人反复挑战底线!(3 / 4)

曾大幅波动!

    在古代,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洪武年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福利最好的阶段之一。

    老朱不仅实行养老制度,还把教育搞得风风火火。

    如果要总结他的执政风格,那就是“外宽内猛”。

    对待臣子,老朱从不手软。

    但凡查出贪腐,直接依律严惩。

    该流放的流放,该砍头的砍头。

    可对百姓,他却表现得极为宽厚。

    老朱最大的功绩,首推一统山河,并收复了失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当时南北汉人已经几乎要彻底分裂成两个群体。

    若不是老朱将其收回,后果怕是极为惨烈。

    而在称帝之后,他对汉文化更是大力推崇。

    主持编纂洪武正韵,禁绝胡俗服饰,全面推行汉制,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当然,他并非没有过错。

    天幕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老朱的政治清洗,确实过于血腥。

    历代杀功臣的事不少见,可他下手的狠辣,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四大案,牵连死亡数以十万计,不止开国勋贵本人,连带的家族、亲朋,几乎血流成河。

    那种高压之下,满朝文武早已是风声鹤唳,几近集体PTSD。

    锦衣卫的设立,更让官场人人自危。

    虽说本意是监察,却难免制造冤狱。

    科举取士,本是好事,可他推行的八股文,却也把读书人的思想彻底禁锢。

    更别提那部大明律,动辄死罪,贪污六十两就得人头落地。

    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吏,出发点虽好,可冤案接连发生。

    文字狱更是让人心寒,谁若敢取笑他“秃头”,往往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藩王制度,初衷是让皇子们世代镇守边疆,拱卫大明。

    可这种安排,也埋下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祸根。

    藩王们权力过大,朝廷难以制衡,日后反成累赘。

    宗室人口还被大养特养,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再有就是海禁。

    老朱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直接切断了海外贸易,让大明彻底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在文治与武功上,他都极为出色。

    甚至可以说,文治还要高于武功。

    但一提经济,他就明显短板了。

    尤其是那场“货币改革”,洪武宝钞一发行就开始贬值。

    到后来,连拿来擦屁股都嫌生硬。

    等朱允炆还给自家十二叔安安扣个“私印宝钞”的罪名,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便是老朱的过失。

    然而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