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方二十二。】
【他奉命全面监理国政,朱元璋明诏,凡政务皆先报太子裁决,再呈圣断!】
【此举在历朝并不多见。】
【太子掌大权,易生威胁。】
【然而朱标执政期间,朱元璋从未公然对其处事方式表露不满,更无改立之意。】
伴随着旁白的回响。
天幕中出现一个画面。
画面中,年少的朱标迅速成长,转而成一位风度翩翩的储君。
身穿东宫服饰,神情威仪自现。
举止间颇具帝王风范。
此时的他,已在父皇的授意下,逐步掌理政务。
而他主理的第一起大案,便是轰动朝野的“空印案”!
其实,此案初期由燕王朱棣负责审理。
明制规定,各地布政司及郡县需每年向户部报送银粮、税收、财政等账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1章百官之害,根起庶位,非止上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第2/2页)
户部需与各地账簿逐一核对,分毫不差方可结账。
若有丝毫差池,账册即被打回,需重写重盖印章。
当时首都设于南京,天下官员皆需亲赴京都报账。
账实不符之事,实属常态。
稍有误差便要退回重报!
地方官赶赴京都,路途遥遥,往返极费时日。
为了避免麻烦,多数前往报账者常备已盖印却尚未填写的空白账目。
此风起于元朝,一直延续,朝廷也未曾严令禁止。
然而此法,却为贪腐之人提供了空隙!
他们持事先盖章的空表赴京,与户部核对账务。
户部难辨真伪,根本不知实征若干、损耗几何。
于是,地方官便趁机中饱私囊,克扣民赋。
再用得来的余粮兑换盐引,携盐回乡高价转售。
如此循环往复,非法牟利无数。
朱元璋欲查实此案,便与朱棣设下妙计。
待各地官员如常带空印表进京,锦衣卫突袭围捕,当场搜出罪证!
此时。
御书房内。
朱标与朱棣一并向朱元璋禀报战果。
“大人等共计自中书至州县,文武共一千七百零三人,悉数拿下。”
朱棣闻报,脸色也微变。
“足有一千七百余人?”
朱棣听到兄长报出的数据,也是一阵心惊肉跳。
他万万没有想到,此番追查空印问题,竟牵涉多达一千七百余名官员。
这已经占据了整个朝廷三分之一的从政之人。
其中,竟连三位正一品的大臣也牵连其中。
甚至,还波及了曾随先皇打天下的元老重臣!
朱棣稍加斟酌,随即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主张将全部相关人员一并扣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