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2 / 3)

sp;   “想不到,最终也敌不过兴衰循环。”

    他自然也希望大明也能有如此盛景。

    可老朱清楚,这种盛世并非一朝一夕、一个人之力所能促成。

    “咱们大明的帝王,也该励精图治,争一个盛明江山出来!”

    说这话时,他眼中隐隐有些兴奋之色,语气中也带着几分热血。

    可朱标却一盆冷水泼得及时:

    “要想再现盛唐之势,非几代圣君接力努力不可。”

    “父皇应以史为鉴,切莫重蹈前人覆辙。”

    朱元璋一听,脸色顿时有些不好看。

    正聊得起劲呢,被自家儿子泼了一头冷水。

    “唐之败,在于藩镇权重,尾大不掉。大明绝不能重复这个错误。”

    朱元璋多年读史,对唐末之败也算洞若观火,随口就道出根由。

    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7章唐室覆亡,正因文弱武强,节度使尾大不掉!(第2/2页)

    “不过,也万万不能学宋人!”

    “文臣压武,将军无用!宋人差点连根拔起!”

    宋朝确实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大搞“重文轻武”的国策。

    可一味抑武,却也带来巨大隐患。

    文人指挥战事,宦官监军干政,朝堂上下阳奉阴违,武将郁郁而终者不计其数。

    这一切,最终酿成靖康之耻等沉重国难。

    朱元璋心里清楚,大明不能再走这条死路。

    像蓝玉这类骁勇之将,必须信任,也必须重用。

    关键时刻,这些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他不禁想到,若是当初老四谋反时,蓝玉等人尚在,哪轮得到那小子兴风作浪?

    不过话说回来,武将虽要用,但也不能放任无度。

    军权若失控,同样后患无穷。

    想到这儿,朱元璋不禁轻叹一声。

    “果真是——治国如烹小鲜啊。”

    朱标听罢,转头看了老爹一眼。

    朱元璋忽然冒出这么一句书卷气十足的感慨,反倒令他有些意外。

    天幕继续说道。

    【北宋的两位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旁白声刚落,各个朝代的帝王们顿时神情微变。

    什么?!

    其他朝代亡国的皇帝通常只有一位,怎地到了北宋,居然是父子双双背上了亡国骂名?

    这倒叫人倍感好奇。

    皇位一般都是在皇帝驾崩后,由子嗣继位,因此鲜有在位两皇共存之事。

    除非——前任主动禅让,退居太上皇之位。

    比如李渊,被李世民兵逼退位,做了个名存实亡的太上皇。

    通常而言,帝王都难以接受权力旁落。

    即便如朱元璋和朱标这般父子情深,朱元璋也未曾提前让位——

    他对皇权的执念可是不容动摇的。

   &